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废弃的100瓦白炽灯泡或者某些大功率电子管的灯丝与电池、示数电流表连成电路.通电后,用点燃的火柴烧灯丝.将观察到电流表的读数逐渐变小,说明这时灯丝电阻逐渐变大.通过分析,得出灯丝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结论,进面推广到其它金属导体演示现象明显,一根火柴即可使电流表指针有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电阻定律”一节中,提出了“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教学中直观地将这一现象演示出来,对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习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直观的看到一些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笔者用灯丝和在电子商店能买到的热感电阻,制作了一套实验器材,经过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70面,对“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一般根据课本提出的演示实验进行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5.
“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是高中会考实验操作考试选做实验之一.其中有这样一项内容,要求考生先根据所给照明灯泡的铭牌计算出灯丝电阻,再用多用电表实测灯丝电阻.以“220V25W”灯泡为例,计算得灯丝电阴为1936Ω,而用多用电表实测所得阴值通常在  相似文献   

6.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是高中物理第二册《电阻定律》一节内容中的重点。在教学中,作者用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铁丝C、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的康铜丝B及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A等三种不同温度系数的材料制作如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对增强学生理解电  相似文献   

7.
讲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电阻定律电阻率”时,在复习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了电阻定律,同时引入电阻率的概念,然后给出几种导体在20℃时的电阻率.但是,教材中为何给出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率?电阻率与温度之间有何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自制了导体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演示装置,通过实验来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即热胀冷缩,为了揭示这一物理规律,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笔者实验后发现,把气球放在炉火旁和冷藏室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且不便于课堂演示,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直观的看到一些金属的 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笔者用灯丝 和在电子商店能买到的热感电阻,制作了一套实 验器材,经过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1 取材及制作 (1)把一个60W左右的灯泡,用布包住小心 地打碎玻璃泡,然后把灯丝作如图1所示的处 理。通过反复的实验得到:实验用的灯丝是把整 根灯丝折成三段并在一起效果最佳,制作中要相 当小心,因为灯丝非常易断。 (2)直接到电子商店买如图2所示的热感电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做本实验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玉杰 《成才之路》2009,(34):61-61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3第8页“分子间作用力”一节,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因而教材在这节增加了很重要的演示实验,用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减小是由于分子重新分布;原来的分子空隙有一部分被另一种分子占据了的缘故。这个实验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分子间有空隙,进而加深理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苯跟氯气加成反应演示实验时氯气逸入空气的量,我们作了点小改进,按左图操作,则不仅减少了氯气污染,还简化了操作,省去了制氯装置,实验现象很明显。操作步骤:1.将一个已装有半药匙高锰酸钾的小药瓶,放入集气瓶中。2.再向小药瓶中快速滴入约1毫升浓盐酸,并随即用毛玻片盖住集气瓶口,稍留  相似文献   

14.
钠跟水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一化学教材第84面演示实验4-3中是用试管收集金属钠与水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此法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无法用点燃气体的方法附图实验装置进一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氢气。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作如下改...  相似文献   

15.
16.
<正> 氯气跟氢气化合的实验,是全日制十年制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氯气”的一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当氯气受紫外光的照射时,氯分子吸收到一定的能量,便均裂成活化原子,  相似文献   

17.
在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用牛顿管做了演示实验 ,但在实验中 ,出现了下列问题 :( 1)实验现象不明显 .由于牛顿管较细 ,放置于管中的铁片、羽毛均较小 ;另外的牛顿管仅 1m左右 ,物体下落高度小 ,当物体在有空气的情况下下落时 ,羽毛和铁片的差别不大 ,且铁片下落到底端后反弹 ,从而导致实验的观察效果差 .( 2 )实验成功率低 .第一 ,实验要求牛顿管处于竖直状态 ,由于无调节竖直的装置 ,因而极易出现牛顿管倾斜而使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管壁相碰 ,物体将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 ,本实验采用…  相似文献   

18.
高中通常用惯性球做动量定理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快速拉动绳端时α处断开,缓慢拉动绳端时b处断开。但因为断开过程都是瞬间完成的,作用时间都很短,力对小球的冲量Ft很小,球的动量变化△mv也很小,从直观上看不出球的动量变化,所以在利用此实验  相似文献   

19.
不少中学及中师物理教材,在讨论“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即感抗)”时都沿袭了这样一样演示方法,即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分别将K接220伏直流电与220伏交流电来比较前后两种情况下的灯泡亮度,进而说明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这个实验由于对同一灯泡在不同情况下的亮度进行比较,就缺乏应有的直观性与鲜明性;另外实验中要保证交、直流电压值相等,势必要多次调节交、直流电压值,造成演示过程复杂化。为此,笔者对该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九年级物理第16章第三节《比热容》这节课中,书中实验只是定性地对比热容进行了验证。实验操作中,在测定植物油和水的质量相等时不太方便,实验用时较长,在用相同的酒精灯给液体加热,使之吸收相同的热量时较难掌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