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建 《河南教育》2023,(1):44-45
“大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建好“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是理解“大思政课”的四个层面。建设“大思政课”,“大师资”是关键。创新教研活动载体、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建设、通过团队学习提升综合能力,是构建“大师资”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对“大部落”与“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从文化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尤其对“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进一步从地理位置,王权统治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并得出“大蕃”一词是藏文“(?)”的汉文直译的结论,从而纠正了个别研究人员把“大蕃”一词误认为是“吐蕃”一词的引伸或“(?)”是“大蕃”一词的藏文直译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5.
知名语言文字杂志《咬文嚼字》日前发布了“2008年十大流行语”。“十大流行语”符合“时尚性”“大众性”“具有新颖强烈的表达效果”这三个条件。十大流行语如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近期“大思政课”进入了不少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关于“大思政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学者们积极探讨了“大思政课”的内涵界定、善用“大思政课”的主要依据、善用“大思政课”的内容向度、善用“大思政课”的推进路径等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未来学界要推进“大思政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就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从明晰内涵与厘清外延入手进一步探究“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二是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层面深化对善用“大思政课”依据的研究,三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视域推进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单元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了“大语文”的观念,将深度学习融入到大单元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梳理“大情境”与“小目标”、“大项目”与“小任务”以及“大活动”与“小人物”三对概念的内涵与联系,不仅可以促进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创意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9.
蔡欣欣 《教书育人》2009,(11):60-61
1985年张孝纯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从此“大语文教育”便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母体,并通过延伸拓展,从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作文方面,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使“大语文教育”思想更具有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母鸡“咯哒咯哒”一叫,敏敏忙去拣蛋。她拿了个微温的大鸡蛋在妈妈面前一晃,说:“妈!你看,多大的蛋。”“你知道有比这大鸡蛋还大的蛋吗?”妈问。“鸭蛋!”敏敏说:“鸭蛋比鸡蛋大。”还有比鸭蛋大的蛋吗?”“……”敏敏侧了头,想了一下,说:“鹅蛋比鸭蛋大。鹅  相似文献   

11.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宋祺  刘学伟 《河南教育》2023,(12):33-34
“大思政课”建设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主动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本研究分析了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创新“大思政课”顶层设计,形成三级育人新局面,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健全“大思政课”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新机制,从而推动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3.
闲着没事上家西,碰见两个蝈蝈吹牛皮。大蝈蝈说:“我在南山吃了只鸟。”二蝈蝈说:“我在北山吃了只鸡。”大蝈蝈说:“我在东山吃了条狗。”二蝈蝈说:“我在西山吃了头驴。”大蝈蝈说:“我在关外吃了只老虎。”  相似文献   

14.
“大智移云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趋势,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亟待引入“大数据+智能会计类”课程。首先深入剖析了“大智移云区”时代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其次以江西省为例,客观分析了会计学专业开设“大数据+智能会计类”课程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大智移云区”时代会计学专业开设“大数据+智能会计类”课程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大数据财务基础类→核算类→分析类→决策类”的“大数据+智能会计类”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胶州市第二中学实施的能体现出“语文大课堂、电子大阅读、大数据、大信息量”等特点的“大阅读”既是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下的变革措施,又是我校提出的“大密度、大容量、分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在教材改版过渡阶段的创举,教育信息化使我校“大阅读”插上了翅膀,助力“大阅读”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6.
“大概念”的出现引起知识教学整合的新潮,但当前学者在讨论“大概念整合”时似乎只强调涵盖范围和抽象形式之大,却忽视了其实质内涵与精神价值之深,失去差异立场,割裂了与“小概念”的紧密关联,故而导致提出的“大概念”陷入过浅、过泛、过悬和过简的困境,阻碍学生的理解和迁移。不同知识、学科、认知、情境所构成的“小概念”间的差异立场,既是“大概念”存在的根基,亦是构建“大概念”图谱的关键和发挥“大概念”育人功能的引擎,只有兼容差异立场的整合,才能重建大、小概念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条理清晰、类型多元的有机系统。大概念教学整合中差异立场的坚守,需从“形式整合”转向“实质整合”,从“单一整合”转向“多元整合”,从“范畴整合”转向“意义整合”,从“闭锁整合”转向“灵活整合”。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成为“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阵地。笔者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唯美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赋予“唯美思政课堂”信仰力、注入唯美思政课堂生命力、促进学生“知信行”的转化力,从而让课堂“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曹珂 《学语文》2022,(5):10-12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创新性地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单篇“微雕式”解读文本的藩篱。与此同时,在大单元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有片面“以大为新”、“以大为求”的误区,影响了语文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地。基于大单元教学如何处理“小”与“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本文将从“育”“教”“学”三个层面进行辨析,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为例,进一步优化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单元设计”教学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是它的“魂”。只有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言语实践情境中,“大单元设计”教学方能不断做“大”,内容上“大”而有“核”,结构上“大”而“有机”,过程上“大”而有“群”,结果上“大”而有“物”。它的基本运营逻辑,是把触动学生欲求的任务安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言语实践情境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