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佳宁 《情报科学》2008,26(1):53-59
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是基于用户创造内容、互动、分享理念的新的科学交流方式,借助于Web2.0的应用元素blog、Wiki、RSS、Tag、Bookmark进行非正式科学交流具有在线动态、多向交互、成本低、效率高和自组织管理特性.本文分析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信息发布主体及其发布行为特征、发布内容及其正确性、信息的接收和互动方式,研究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国红 《情报杂志》2004,23(6):56-58
分析了科学交流的基本单元,阐述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建立在论文交流基础之上的科学交流过程及其分析模型。认为论文(含网络电子论文)是科学交流中最常见的基本单元,科学论文和学位论文通常按某种特定的结构和顺序被组织成不同的章节和段落,而基于论文交流的科学交流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信息生产、传播、获取和吸收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由若干不同活动组成的序列。  相似文献   

3.
论述Web2.0网络环境特征,分析Web2.0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内容和过程.在研究非正式信息交流行为的主体、表现形式及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信息交流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2,20(12):1322-1325
本文在简要阐明科学交流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交流模式对我国情报界的影响,分析了传统科学交流模式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式与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之后,介绍了两种基于论文的科学交流模式并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两种模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优势互补,共同融合在现代科学交流模式中,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公共域模式将因其符合社会的潮流而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5.
Web2.0环境下博客在科学信息的非正式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Web2.0以及非正式科学交流进行了概述,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图书情报领域专业博客的链接数据进行处理以及详细的分析,发现本领域博客网络小世界特征明显,但博客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发展及其对互动交流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互联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期、Web1.0时代、Web2.0时代以及新兴的Web3.0时代四个阶段。其中,网络技术完成了从建立、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转变;网络上的互动交流经历了由延时交流到即时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并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最后,本文对新时代网络技术及其互动交流状况简约地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Web2.0对科学交流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Web2.0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的变化情况,分析了Web2.0环境下非正式科学交流的特点及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8.
信息交流模式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鸿霞 《情报杂志》2007,26(11):80-82,86
对米哈依洛夫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Shannon—Weave通讯模型、严怡民的信息交流栈模式、许志强的情报交流守门人模式、周文骏的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周庆山的文献传播过程基本结构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进行了评述。认为米哈依洛夫提出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能够更全面地解释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信息交流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实践;而Shannon—Weave通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机器之间的信息互换,为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的现代信息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正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交流手段、交流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作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非正式交流的全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学交流的网络文献交流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雅  郑建明 《情报科学》2005,23(10):1516-1520
科学交流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献交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科学交流的需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交流模式显得十分有现实意义。文章在论述科学交流实质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网络化的现状,提出了适合当前科学文献交流形式的网络文献交流模式——复合交流模式,并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变化,科技传播改变了其过去的传统社会角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功能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科技传播本身的这些新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科技传播研究的范围,适时扩展其研究领域并为它建立一个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体系。作者认为,这样的学科体系应该包括科技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宏观问题研究、微观问题研究三个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13.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1,22(1):8-13,123
科技传播在20世纪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为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支持社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对科技传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本文讨论了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社会(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认为在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中,应加强组织平产业平台、技术平台、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等支撑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2,23(2):5-12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状况直接决定国家的知识传播和知识交流能力,也将影响到国家的科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知识交流的途径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这些年来,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活跃,知识交流的质量也不高,从长远看,这将会严重制约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和我国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应在鼓励各行为主本进行合作研究,参与深层次技术交流,提高技术转移和知识交流的效率与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具体制度,采取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贾佳 《现代情报》2017,37(3):96-1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而知识服务能够向科研用户提供高知识附加值的问题解决方案。本文从用户调研及需求分析入手,以Valued-added Application Platform of UC系统为基础,充分考虑信息环境安全、多学科交叉特征以及知识服务介入,设计并构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王彩虹 《现代情报》2012,32(5):51-54
Web数据挖掘技术是实现个性化科研协同服务的关键技术。本文以学科馆员协同高校科研教师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为目标,以Web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综述了Web数据挖掘的概念、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科化科研协同服务的内涵。设计了科研协同服务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力求为学科馆员融入高校科研一线提供新的思路和决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 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 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 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