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恩波 《留学生》2012,(11):53-53
在阿尔巴尼亚独立100周年前夕,德里特洛·阿果里译诗选《母亲阿尔巴尼亚》一书出版了。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文化合作协定1963—1964年执行计划,阿尔巴尼亚著名历史学家、地拉那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主任佩特罗·拉拉亚(Petro Lalaj)教授,1963年11月25日至1964年1月7日在我国进行了讲学和参观访问,分别向我们系统地讲述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历史》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便于同志们学习参考,本刊征得领导的同意,将佩特罗·拉拉亚教授的译稿,在本期一次刊载完毕。原稿由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集体翻译,并由何幹之、刘幼勤两同志校译。  相似文献   

3.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破碎的四月>通过对主人公乔戈一个月命运的描写.深刻展现了阿尔巴尼亚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和山民无法摆脱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代价     
如果你到阿尔巴尼亚,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到处都是地堡。这些地堡每座宽5米,高2.5米,壁厚达到30厘米。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仅有二百多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竟建了五十多万座钢筋混凝土地堡,平均每5人就达到1座。那么,阿尔巴尼亚当初为什么要建地堡呢?据说,建这些地堡,是怕敌人扔重磅炸弹。当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几乎"把全世界一切国家都看成敌人":"苏修"及其东欧"走卒"是敌  相似文献   

5.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在50-60年代尚不足两百万。然而由于它所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在国际共运中所持的独特立场,对苏南冲突和苏中关系的恶化都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至今问世的有关苏南冲突的原始资料几乎不提及阿尔巴尼亚,至于阿尔巴尼亚和苏中冲突则更少有人触及。为此,作者想根据近年来所收集到的一些新资料,对此课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以供史学界的同仁们参考。 一、阿尔巴尼亚和苏南冲突 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虽是近邻,两国有着共同的边界线,但由于在民族、宗教、语言诸方面都相距…  相似文献   

6.
郑恩波 《留学生》2010,(5):56-56
毫不夸张地讲,在留学阿尔巴尼亚的学长们中间,能在4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与当年的阿尔巴尼亚同学保持着兄弟般的深厚友谊和同志式的亲密合作的关系的人,恐忙只有鄙人一个。我当年是以进修生身份赴阿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阿尔巴尼亚是目前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小的国家,它处在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包围之中,地理上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接。但这并不妨碍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正像我们党的领导人以及其他兄弟国家的领导人经常所说的,阿尔巴尼亚坚强地屹立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西南前哨。如果把社会主义阵营比做一支大军,那么,阿尔巴尼亚就是插入敌人后方的一名侦察兵,一名狙击手,为主力军开路。它虽然单枪匹马,深入敌后,但却不感到孤单,因为它的身后有强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阿尔巴尼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对象。受到外国财政资本束缚的阿尔巴尼亚,被各帝国主义大国看作是原料产地和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实际上已经沦为各帝国主义大国的半殖民地。国王索古对意大利资本家门户洞开,因此早在被意大利占领之前,阿尔巴尼亚经济几已全部处于意大利资本的控制之下。 1939年3月25日,意大利政府建议同索  相似文献   

9.
地拉那一览     
《海外英语》2013,(1):41-41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拉那区首府。地拉那是亚得里亚海边的一座小城。高楼大厦不多。名胜古迹不多,算不上繁华,也算不上冷清,但它却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美国的冷战政策”一目时,教材有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插图。图中在讲“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时用括号解释道。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沙条约组织”。阿尔巴尼亚为什么退出华约组织呢?  相似文献   

11.
作品信息     
<正>莫言《蛙》首次译成阿尔巴尼亚语据新华社地拉那电,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著小说《蛙》首次被译成阿尔巴尼亚语,译本近日在地拉那图书展上展出。该书译者伊利亚兹·思巴修说,这是第一部直接由中文译成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思巴修相信这部小说将深受阿尔巴尼亚读者的欢迎和赞赏,希望今后阿尔巴尼亚人民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老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从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期,在东方阵营的矛盾和斗争中,阿尔巴尼亚两次站在反对南斯拉夫的前线,猛烈批判其内政与外交,谴责南斯拉夫背叛社会主义阵营。阿尔巴尼亚两次反对南斯拉夫的行动,有其共同点:首先,都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反对南斯拉夫的"扩张主义";其次,都是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均涉及到科索沃的主权问题;再次,都以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为旗号,指责南斯拉夫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均为霍查排除异己、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阿尔巴尼亚知识妇女人数逐年增加,预计到2000年妇女将占知识界的一半,而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女生则占主导地位。据统计,1990年阿尔巴尼亚女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4%,1994年上升到53%,1995年则达到65%。中学女生人数已占中学生总数的61%,其中首都地拉那则高达70%。预计2000年,阿尔巴尼亚中、高等学校的女生人数将达到中、大学生总数的75%,而女知识分子在全国知识  相似文献   

14.
代价     
小平 《学习之友》2013,(12):52-53
如果你到阿尔巴尼亚,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到处都是地堡。这些地堡每座宽5米,高2.5米,壁厚达到30厘米。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仅有200多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竟建了50多万座钢筋混凝土地堡,平均每5人就达到1座。  相似文献   

15.
历史概况一九四四年解放前,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是文盲,全国沒有高等教育,只有极为有限的中小学教育,学校包括基督教学校、法国中学、美国和意大利技术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完全是为各个帝国主义掠夺者的利益及其侵略政策服务的。解放后第二年,一九四六年八月关于改革国民教育的法令,規定学校由国家統一管理和領导;确立由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学校、四年制中学组成統一的学校制度;实施初等的义务教育。通过第一次学校改革,为建立真正的人民教育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从一九五二年起实施七年制义务教育。一九六○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全会,发表了《关于学校更密切地联系生活和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  相似文献   

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苏争锋》中有一幅《第二次世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插图,并附注:“阿尔巴尼亚1968年退出华约。”常有学生问及阿尔巴尼亚为何退出“华约”这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有两个因素:其一,是苏联大国霸权主义行径的必然结果。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华约组织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摘自中国访阿教育代表团《关于阿尔巴尼亚教育事业的考察报告》。发表出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独立。科索沃议会17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科索沃临时自治政府总理哈希姆.萨奇在会议上发表讲话说:“从今天起,科索沃是自豪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他还表示,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将采取民主和多民族的政策。阿尔巴尼亚裔居民挥舞阿尔巴尼亚国旗庆祝独立以下是涉及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八个环节:1.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科索沃是原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人口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其余多为塞尔维亚族人。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起,科索沃的阿族人一直在谋求科索沃独立。上世纪90年代,阿族人曾决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1998年,激进的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同南联盟军警的武装冲突加剧,当时曾导致1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进山区。1999年3月24日,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旗号,对南联盟进行长达78天的轰炸。8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逃离或被驱逐到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2.此前科索沃问题的进展情况如何?1999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为阿尔巴尼亚援建了大量的企业,后来基本处在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设备早成了废铁;帮助阿国建设的备战用的堡垒,他们开始用它养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