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文注释为选自詹安泰《李璨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笔者手头上正好有这本书,翻开一比照,却发现课文与詹安泰校注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说明两者并不是同一版本。课文《虞美人》:  相似文献   

2.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荣辱于一身的词人之一。他即位之初,国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宋军攻破金陵之后,他在汴京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生活。这种大起大落的坎坷多难的人生就像荣华与凄凉交织的梦,即使是一个赋性迟钝的凡夫俗子也禁不住会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更不要说这个多愁善感而又才华横溢的学家了!正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他的后期创作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对象,“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虞美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黄勇 《阅读与鉴赏》2005,(12):56-57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4.
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他即位时,南唐国势已奄奄一息,这个风流天子一方面以金银供物取悦于北方的宋朝,求得幸存;另一方面仍是征歌逐舞、花天酒地,做了15年的偏安皇帝。最后,宋太祖于开宝七年举兵南侵,南唐国很快灭亡。破城之时,李煌还在静居寺里听经,仓忙肉袒出降。从此被北宋幽囚起来,受到百般凌辱,过着"日夕以泪洗面"...  相似文献   

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6.
<正>一、"往事知多少"一句是《虞美人》的创作基础无论任何创作技巧,皆不能独立存在,皆需依赖相应的作品而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自身独特的经历,李煜才能创作出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在《虞美人》一词中的自问"往事知多少",也反映出他本人经历的独特性,以及所有艺术创作的依归处。通常来讲,唯有过去经历过的事,方可以叫作往事,而李后主《虞美人》里面的"往事"却另有深意,他在词中首句发出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相似文献   

7.
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他即位时,南唐国势已奄奄一息,这个风流天子一方面以金银供物取悦于北方的宋朝,求得幸存;另一方面仍是征歌逐舞、花天酒地,做了15年的偏安皇帝。最后,宋太祖于开宝七年举兵南侵,南唐国很快灭亡。破城之时,李煌还在静居寺里听经,仓忙肉袒出降。从此被北宋幽囚起来,受到百般凌辱,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生活,直至被药死。  相似文献   

8.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名曲,后用为词调。《乐府诗集》中说:“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可见此调源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可是,李煜却用它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沉的悲哀。词的上阕用设问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春花秋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已经沦为阶下之囚的词人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当年的欢乐生活,触景伤情,所以希望它们早早结束。往事不忍提及,却又挥之不去,一问一答,感慨万端。于是登楼远眺,明月当空,东风又吹进了小楼。但是,眼前的小楼已是囚禁之地,远方的故国更…  相似文献   

9.
李煜的千古名唱《虞美人》哀婉愁伤,千百年来,论者多多。但大家一般都将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有家国之悲联系起来,这自然得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但也同时将作品本身所蕴蓄的丰富内涵定格于作者一人,从  相似文献   

10.
李煜是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虞美人》是他的绝命之作,承载了他一生的悲与愁.全词以东起,故国吹来的东风勾起了李煜对往事的回忆,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引发了李煜的多重愁绪.全词以东终,李煜用一句千古绝唱问己问天,把自己的满腔愁情寄寓一江春水,绵延不绝的送往东方的故国.  相似文献   

11.
李煜的千古名唱《虞美人》哀婉愁伤,千百年来,论者多多。但大家一般都将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有家国之悲联系起来,这自然得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但也同时将作品本身所蕴蓄的丰富内涵定格于作者一人,从而使该词失去了它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的普泛意义。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方法,截断文本与作者社会等时空背景联系,以一个独立自足的内在结构来对它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春情只道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斜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常谈常新的话题,而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更是义不容辞担负起了此项教育内容。尤其在中学生经常犯难的诗歌阅读中应尽可能发挥审美教育的优长。本文试着从诗歌诵读方面做突破口,将审美教育、美读法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感官中体察语文教学的另一种魅力。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常谈常新的话题,而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更是义不容辞担负起了此项教育内容.尤其在中学生经常犯难的诗歌阅读中应尽可能发挥审美教育的优长.本文试着从诗歌诵读方面做突破口,将审美教育、美读法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感官中体察语文教学的另一种魅力.  相似文献   

15.
宋朝词人李清照在战乱之前一直过着优裕的生活,靖康之变,北宋半壁江山沦陷,金人的铁蹄践踏了家园,李清照与千百万老百姓一样流落他乡,逃亡途中,他和丈夫搜集了大半辈子的金石书画散失殆尽,丈夫不久也病逝异地。飘流迁徙,举目无亲的孀居生活使李清照的心灵蒙上了不可言状的阴影,她这一时期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已不再是个人的轻愁,而是与故国、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切痛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李清照的特殊经历感受,使她的晚期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谱写了一曲时代的绝唱。她的《永遇乐》当推为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身为一国之君,“一旦为臣虏”,国灭身死,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诗人,他却是成功的,因为李煜的词作(主要是后期词作)战胜了时间浪花的冲刷,为一代代读者吟咏品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莫过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她作出了多种解析。  相似文献   

17.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它的艺术性是公认的。但它的思想性却众说纷纭,许多人不敢肯定。笔者以为,李煜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抒情词名篇,仅有其值得借鉴的艺术性是不够的,它的思想性似乎亦勿容忽视。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是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和魅力的。  相似文献   

18.
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著名的词人。《虞美人》是他人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历代词选家辑录词集的首选,因而受到种种的解读。对文本中"往事""东风""只是""朱颜""春水"诸词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人其词,领略该词所承载的人生悲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这首词中的“朱颜”注为“红颜,指代宫女”。古代诗词中关于“朱颜”的义项主要有四种,分别为青春年少,红润美好的容颜,美女美色,因醉酒而脸红。后代学者对于李煜《虞美人》词中的“朱颜”释义主要亦有四种,分别为宫女嫔妃的容颜,后主李煜的容颜,江山,后主李煜容颜兼江山。从李煜人生际遇、创作心态以及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朱颜”当释为“指李煜容颜,兼及故国山河”。  相似文献   

20.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求同存异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