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苔     
方叶 《生态文化》2002,(4):50-51
在茫茫大千世界,苔,实在是太卑微了。卑微到上不顶一分蓝天,下不占一寸土地,不是匍匐在墙角石阶,就是依附于树木草泽,一任风侵雨袭,一任岁月枯枯荣荣。  相似文献   

2.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四邻八舍的人们夏天总是端着热腾腾的饭或坐或蹲,那种在如冠的大树下一边吃、一边聊的感觉可真好,一股浓浓的亲情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淌着,散发着。因此,在我的记忆里,大树不仅仅是一把把遮阳挡雨的伞,不仅仅是乡间一张张古色古香的名片,更是一种别样的亲情、乡情编织的特殊风景,一张当代人所眷恋和追寻的原生态老照片。就好像阿宝的歌声一样,原汁原味,没有一丝一毫的卖弄与装腔作势。  相似文献   

3.
水美昭平     
《对外大传播》2007,(9):52-53
傍晚从钟山出发,在一片落日的余晖中驱车前往贺州市昭平县。夕阳挂在山峰上,时隐时现,每当夕阳闪现时,我都禁不住恳求司机停车。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拍了又拍,看了又看。一想到三天贺州之行就剩最后一天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心情陡然升起。最后一天,一定要解读到更多贺州神韵才好。  相似文献   

4.
冬季的森林     
一提到森林,人们就会联想到那满目的葱郁、苍翠和浩瀚。可是,在北国,在冬季的大兴安岭,情况却完全不同。冰封大地,雪飘万里,壑似银蛇,山如蜡象,森林河宛若一条或曲或直的白色飘带萦绕着山峦。一棵一棵、一片一片、一座山一座山的松树、杨树、白桦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肩并肩手挽手地肃立着,愈发透出深深山野的和谐与壮美。我是作为一名森林警察在一个深冬的季节进入这片森林的,也就是说,我认识森林首先是从她的冬季入眼的。虽然天气格外的寒冷,虽然厚厚的积雪没过了我的马的小腿,我的双眼还是充满了好奇。这大自然绝妙的造化,诱惑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也深深地诱惑了我的心灵。大兴安岭丘陵状的山峦绵延起伏,骨子里透出的是平和与包容。银装素裹显示的不是她的单调,而是她的高贵与圣洁。乘一匹骏马,立于山巅,极目旷远而寥廓的四野,心境不由得你不沉静,胸怀不由得你不豁达。  相似文献   

5.
沙雕艺术     
大约20年前,一名美国人格雷·科克与他的同伴一起,将一种近乎游戏的东西发展成一门艺术。很快,他们又成立了国际沙雕协会,确立了沙雕作为专门艺术的地位。如今,已成为国际性热门旅游项目的沙雕,在美国、日本、比利时都拥有主题公园,格雷的一项作品在日本已保存了14年。  相似文献   

6.
方叶 《生态文化》2002,(2):50-51
黑龙潭镶嵌在昆明北郊的五老山下,潭不大,也不深,由一左一右的两眼地下喷泉组成。奇特的是,两眼泉水在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下相通.却一边清澈见底,一边浑浊如泥。两边的鱼儿也老死不相往来。五老山因了这口怪异的幽潭,自古以来就成为风水宝地。相传,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潭  相似文献   

7.
初识丹顶鹤     
钟明 《生态文化》2005,(1):16-19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鹤是一种仙鸟。因为,在人们臆想的那个美妙无比的仙界里,神情飘然逸然的神仙就常常端坐在一只硕大的美丽的仙鹤身上,腾云驾雾,或游乐于天上,或飘飘降于人间。  相似文献   

8.
一口“红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首《红井水,甜又清》唱红大江南北,红都瑞金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朋友。近几年,红色旅游在武夷西麓、赣水之源这块红土大地上闪亮登场,并且一年比一年火爆。  相似文献   

9.
今天早晨,家中那盆养了两年多的兰花终于枯掉了最后一片绿叶,结束了所有生命的迹象,我望着已空无一物的兰花盆,忧伤满怀。 那是前年初春时节,花了280元从花市上购回的一盆金边兰花,经花场老板换盆整修后,一盆静谧撩人的兰花楚楚动人地立在我的眼前。于是,小心翼翼的扶着回家,安置在一处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熊静 《生态文化》2008,(2):18-19
2008年1月12日夜晚,一夜雨雪漫天飘洒,铺天盖地,笼罩在黔中大地上。紧接着,气温逐渐降低,越来越低。在瓮安县的映山红林场森林防火嘹望塔上,极端最低气温达到-10.1℃。穿着厚厚冬装的林场护林员仍感觉像只穿一件单衣那样,寒彻侵骨,冻得发抖。今年是怎么一回事,出奇的冷?  相似文献   

11.
老等     
石春 《生态文化》2004,(2):35-37
如果看到一只或是几只或是更多的大鸟,一个个金鸡独立般地单腿站在水面上,缩着脖子,一站就是个把小时或几个小时,一副悠闲洒脱的样子,你千万别以为这些大鸟儿是在观赏风景的美丽,它们才没那么“风雅”呢,更不要以为它们是在享受清水碧流的柔和,它们同样也没有那份“儒雅”。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经在广州一条布满绿苔的胡同里,屏住呼吸望着一栋陈旧的小楼,有一本新闻杂志从这里起步,20多年来,一路攀登,终于做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  相似文献   

13.
尹鸿 《生态文化》2006,(2):10-1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娱乐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主功能。但是,在中国,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状态的特殊性,使我们的电影必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必然会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中国电影的社会责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缺失了,这种缺失不完全因为电影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电影生存环境,使电影很难去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即便表达了也很难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因此,今天我们看到《天狗》这样的电影出现,会觉得有一种欣慰,至少它恢复了电影应该有的一种责任、一种现实主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2003,(2):53-53
在无数种植物的果子中,有一种小浆果,它结在一种普通的灌木上,果子不大,椭圆形。这种灌木一年四季结果不断,果子成熟时变红,果壳里有一颗大种子,只有一层薄薄的白色果肉。这种果子的奇特之处就是,如果吃了它,只是淡淡的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滋味。可是,如果再吃很酸的柠檬和很苦的苦橙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诞生了华夏文明的圣土。人类第一粒火种在这里发明,中华第一座天文台在这里建成,汉文字鼻祖在这里诞生,中华千余个姓氏从这里衍出……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这里浓缩,浩浩天地间沧海桑田在这里变迁。  相似文献   

16.
王勤芳  宇文 《职业圈》2007,(4X):58-59,39
“冬眠离婚”是近些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名词,然而对这一新生事物如何认定,如何看待其法律效力,却在理论界出现了分歧。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司法实践需要法学理论的支撑,“冬眠离婚”制度其实就是英美法系国家家庭婚姻法中别居制度的中国版。我国有必要在《婚姻法》中增设别居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一年十二个月,惟有八月最难忘!一九四五年的那个八月,有一首歌,在中华大地上回荡:  相似文献   

18.
从假树说起     
尧一 《生态文化》2006,(2):55-55
一棵巨大的假树,粗粗的几人搂不过来的树干,在如石如磐的主干以外,还垂悬缠绕许多气根,假树造型当是仿的榕树。密密匝匝的叶子四季常绿,大有参天之势,即使在这边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也不凋不谢,绿碧如兰,虽无“一枝春雪冻梅花”之雅,却有“绿树青苔伴夕阳”的景致,好一棵俊美的大树!这棵假树就屹立在矿区文化广场,据说花了许多许多的钱,也引起许多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拾养残鸟     
早晨去北山散步,在路上拾到一只被人用枪打折了腿的残鸟。见到它时,它蹲在路上一动不动,两眼哀怜地顾盼着我,有意轰它也不飞走。我感到蹊跷,俯身拾起来一看,原来腿部关节处骨折,结了一个疙瘩,看样子已经有段日子了,那疙瘩被托磨得结了一层厚厚的趼子。  相似文献   

20.
槐花依旧     
小时候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区,那时村子里到处长满了槐树。每年五月,槐树开花了,整个村子成了一片花海,一团团,一簇簇,如雪,如云,挂满枝头,悬在树梢,在温馨的春风里,把醉人的幽香洒满乡村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民的心里。那时的记忆,是我永远对故乡抹不去的风景,童年的时光,是我现在对故乡最快乐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