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中国的继承、运用、创新和发展,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地位。新时期、新形势下,灵活掌握和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及时发现和高度重视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合理、流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实现路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群众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群众观可以概括为“三论”。 一、群众首创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毛泽东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在总结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面提出了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领导就是服务、掌权为民、人民共同富裕、尊重群众创造精神等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坚持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统一、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统一、群众观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统一、群众观与群众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邓小平的群众观对于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价值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本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关于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论述中。在邓小平的价值论中,价值主体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的“为我”与“自为”性;价值客体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条件。邓小平的价值论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四大方法论特征: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因素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它以辩证联系的整体观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强调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它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具有人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共产党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中,全面地理解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旨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仍具有重大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方法借鉴。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旨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仍具有重大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方法借鉴,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理论和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等三方面,概述了邓小平的群众观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创造;密切联系群众;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纠正了我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形成了知识分子属于劳动群众、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以及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正确的思想。但其晚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失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正确部分,同时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了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并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以及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方针与一些旨在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具体政策。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方法论研究应主要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进行。邓小平方法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突出表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照辩证法办事;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研究、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语言学角度看,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范畴;从思想本身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由四个相关命题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由五大观点构建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后,陈独秀由“伦理觉悟”转向“社会革命”很有象征意义,它预示着一个革命斗争时代的来临。在集体取代个体、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从个体走向大众的角色转换。当革命搅和着青春激情,引导知识分子奔向革命的彼岸时,透过集体、大众等革命标识,我们看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疑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5.
群众观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最擅长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群众工作,重要的是联系和服务师生,按照制度化、实践性、科学化的原则,建立健全群众工作领导机制、党员与群众沟通机制、党群关系"公约"机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机制、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机制,凝聚师生员工的力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党历史上,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思想对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对我党今天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在邓小平与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批判、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我党正是在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下,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的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先决条件。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历史渊源探究其理论框架,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阐述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提出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群众认同,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有组织的知识分子队伍,正确发挥大众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沂蒙精神蕴含着坚定的政治方向、创造性精神风貌和鲜明价值取向。从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角度深入研究弘扬沂蒙精神的现实要求和践行路径,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沂蒙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非凡的意义。要从党和人民两个角度研究,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这样才能凝聚民心,开发民智,调动民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使沂蒙精神大显身手。这也是当今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同志,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总览其一生著述,这种群众观点贯穿始终且着墨较多。其群众观的丰富内涵是: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研究邓小平党建理论对于加强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着重从恢复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等 7个方面对邓小平党建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