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才竞争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人才竞争日益加剧,流动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由此也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人才竞争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以及出现的“弃档”、“死档”与“重建档案”现象,并就如何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析“弃档”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遗弃档案”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  相似文献   

3.
关于“扣档、造档、弃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丹丹 《湖北档案》2003,(12):12-13
人事档案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在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人的“生命线”。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事档案在人员的计划录用、调配、交流工作,乃至在人事决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几年人事档案神秘性被打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擅自扣档、造档和弃档等不正常现象,引起了社  相似文献   

4.
郑美虹 《兰台世界》2004,(11):21-22
“人事档案”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在计划经济时期被视为人的“生命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人员流动日趋频繁,随着频繁的人才流动,随之产生了擅自“弃档”、“扣档”、“建档”、“造档”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事档案可否“隐退”、能否“克隆”等思考。人事档案究竟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还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一“、弃挡”现象产生的原因1…  相似文献   

7.
“弃档”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遗弃档案”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  相似文献   

8.
丁德胜 《中国档案》2005,(10):10-11
人事档案是档案的一个门类,是干部、企业职工、学 生、军人等档案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了大量的“弃档”、“扣档”现象,伪造、 涂改、撤换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人事档案方面的纠纷 也随之增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 门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成为一个摆在档案行政管理 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的人事档案将主 要围绕干部、企业职工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展开。  相似文献   

9.
<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档案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他档案的个性,特别是它的现实性、动态性、保密性导致其流动频繁、服务面广,服务内容的涉密性。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为基础,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记录个人的历史情况、工作经历、职务任免、家庭背景以及奖惩等情况,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人事档案记录着个人重要的"历史",可做单位组织选拔和考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当今社会出现"死档弃档"、"人事档案无用论"、"人档脱节"、"档案克隆"、"虚假档案"等现象,这是对人事档案的可用性、可信性和参考性的巨大挑战.提高人事档案的生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才流动的增强,大学生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时尚。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弃档”一族对人事档案的“漠视”,对现行档案管理制度提出了新挑战。一在“弃档”一族中,“弃档”者多为大学生、出国者、个体创业者和外企员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档案成了束缚自己的工具,为了“自由”之身,不惜把自己身份的标志、记录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丢弃。人档分离确实使人才更容易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使人才更好地自由流动,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档案可以随意丢弃。人事档案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遭到弃置。许多大学毕业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或者被转往户籍所在地,因无人认领而成为“死档”。大量流动性人员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寻找和变动工作不携带人事档案,“无主”档案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昔日象征身份、记录成长之路的人事档案如今遭到弃置,有着复杂的原因。一、观念更新。当前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素质与创新能力,而不依赖档案记录取舍人才。档案记录仅代表着被记录人…  相似文献   

13.
唐高计 《兰台世界》2007,(4S):13-13
大学生的人事档案,记录了个人成长经历,是大学生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帮助大学生就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实现规范管理,才能使大学生的人事档案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服务,为新时期的组织、从事工作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人事档案是人生的重要记载。它记录了人生的经历,反映了人生的面貌,然而却有少数人忽视了它的重要性。首先,大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的真实记录,是信用社会的基石。它对帮助大学生就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幅较大,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因此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档案留在了学校,有的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也没有及时去学校转移档案,甚至一些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对记录自己成长的档案不屑一顾,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根本不接收去工作的毕业生的档案,似乎人事档案真的该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就业压力扩大和人才流动速度加剧,妥善解决流动人员人事管理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1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是个人形象的一个"缩影".它比较真实地记载了个人的历史情况、家庭背景、工作经历、人事任免及奖惩等基本信息,是社会和相关部门了解一个人的重要信息来源.目前,我国流动人员在思想上对人事档案性质、作用认识不够,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忙着找工作,对自己的人事档案无心问津,造成"弃档"现象大量存在;有些企业被原单位辞退、辞职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人事档案长期不管不问,造成"死档"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认为人事档案是私有财产,自己拿着就行了,导致"自揣档"现象普遍发生.以上情况造成工龄无法正常计算、职称不能及时申报,出国政审、计划生育、现实表现等相关证明无处开具;户籍更是无处可挂,失去人事档案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二元”格局并存,而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也可以归咎于这种格局。流动人员“弃档”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才交流中心所管理的“弃档”,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了330万份人事档案,其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死档”。第二种情况是: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弃档”。很多停薪留职、离岗人员、出国人员的档案没有转走,造成“人档分离”,成为弃档。  相似文献   

17.
人事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价值,近些年来,因原单位在当事人人事档案中记录了“不实之词”,或塞进“缺乏事实根据的对当事人不利的材料”等,造成对当事人的人身伤害或其他损失,由此引起的档案纠纷、争议甚至诉讼,经常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种由于人事档案失真而引发的诉讼及纠纷案件是对人事档案价值的挑战。怎样来解决此类问题呢?其实这是一个涉及如何保持人事档案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瑛 《兰台世界》2005,(4):10-11
“弃档”、“重新建档”这两个现象,是近两年在我国人才频繁流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冲击的现象。那么,它是否成为推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促进人才交流,保证人才不流失、不浪费的一种动力呢?专业人士对此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因为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人才交流过程中的畅通,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出现的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论断孰是谁非,这种现象的出现,势必也有它生存的土壤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从“弃档”现象看,“人档分离”是成为“弃档”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就是说,流动人员的工作单位与人事档案往往不在同一地区,从整体上看,社会档案意识不高,  相似文献   

19.
宋俐 《山西档案》2005,(8):54-55
在中国,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职工人事档案的控制性管理模式,使职工与企业间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企业具有职工档案的保管权,以此控制职工的自由流动。这种管理模式沿用至今,成为一些企业禁锢人才的工具,扣押跳槽职工档案,不按规定转交,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降低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客观上也造成“弃档”、“私自建档”现象严重,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20.
曾 几何时,尽管谁都不知道档案里记了些什么,但都清楚地知道档案对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档案都会如影随形,扣住了档案,就等于扣住了一切。把象征自己身份、记录着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遗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弃档族”愈演愈烈,人事档案简直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同时,“黑档”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反映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弃档”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各地人才服务机构中,长期积存着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