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古镜今照     
这些年来,"盛世收藏"一词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在众多的收藏品中,铜镜却一直不多见。今年3月3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一场名为"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品精粹展"忽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集中展出大大小小300面铜镜,让人眼花缭乱。更可贵的是,这些铜镜都由民间藏家私家珍藏并征集而来,一场展出,见证了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中国民间收藏。  相似文献   

2.
仙都美照     
正~~  相似文献   

3.
我爱猫养猫,它们温顺、乖巧,感情丰富。猫妈生第一胎时,痛苦的低吟,嗷嗷的呼喊,那可怜的惊慌的祈求帮助的眼神,至今让我不能忘怀。如今已做了太姥姥的猫妈已经14岁了,它虽不再生育,但身体健朗,在家颐养晚年,真是盛世年代它也福。我的另一个爱好喜欢摄影,于是它们这祖孙四代便成了我的模特,我经常为  相似文献   

4.
洛带古镇有一种古拙朴质的文化痕迹,走近它犹如欣赏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淡雅、幽静。洛带古镇坐落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公里,从成都大学乘车只需20分钟左右即到。  相似文献   

5.
说"圆照"     
本文讨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圆照"一词的文学批评学内涵,辨析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圆照"与佛教哲学中的"圆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认为应进一步重视对刘勰提出的"圆照"、"圆照之象"及中国传统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中重"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半夏 《文化博览》2007,(11):10-11
说到用功读书,就和二十四孝一样,总有许多编排得十分动人的辛苦故事。说来可怜,书原来是让人看的,读了书本来也该是希图愉悦才是,就和饮食男女差不多,只是没那么本能,不属于生存的必需。但也未必就是可有可无的,假如把人单个关在漆黑的铁皮屋子里,管吃管喝,恐怕也有精神错乱的可能,这时候,也许孤灯一盏,读书之类的非本能活动,倒没准儿能够给人救赎,比起充气娃娃的作用,更加昭彰。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看《说唐》,书中说,太子李治正在用一个铜脸盆洗脸,珠帘一动,屋子里闪进来一个武媚娘,李治见这武媚娘小脸儿后得妖烧,于是动了淫心.  相似文献   

8.
上清古镇     
  相似文献   

9.
荷塘清趣     
《荷塘清趣》图是中国现代画家陈之佛,作于1930年复的一幅工笔重彩画。画面展示的是仲夏池塘的一角,荷叶正浓,莲花尖尖,藕色尽染。没有风,天水一片,空阔而清淡。2只白色的鹭鸶落在荷花上面休息。大慨是早晨的缘故,露水打湿了鹭鸶的羽毛,一只缩着脖子,另一只扑着翅膀,把露水打掉。它们是那样的恬静、高洁、孤清、平和。  相似文献   

10.
剧组在黄山脚下的雄村拍戏,我一步跨 进偏房小门,撩开花布门帘,惊吓了正在换衣服的李歌。对不起!没关系!惊愕之余,李歌的脸部表情变成和善的亲切的微笑的。“进来呀!”她又说。 这是在没有人介绍彼此的情况下,我和李歌的第一次对话。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北影厂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女演员。 出生在河南的李歌,步入演艺界纯属偶然。高三那年她来北京玩,竟考上了上海军乐团主持人,成了军乐团中的一枝花,后来她开始走进话剧舞台,走进电影电视。几年来,先后主演了《卧  相似文献   

11.
正宁波市奉化区桐照为中国第一渔村。她那弥久浑厚的渔文化,却在历史风云中淡出,被正式命名授牌的年月也不长,以致陆域地界熟知的人不多。当今开发海洋经济,在那里的阳光海湾,大企业家们投资从数亿元开始到数百亿元,日益看好,其中的第一渔村桐照,也随之美名远扬,彰显无穷魅力。2017年11月,桐照获农业部授予的"国家级最美渔村"称号。第一渔村由来久步及桐照村,岩石上铭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张林华 《文化交流》2014,(10):32-34
没有绚烂的特效,没有华丽的舞台,一部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现代越剧《德清嫂》,却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备受热捧。自2012年8月18日《德清嫂》在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首演以来,至今已在德清巡演超百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反响热烈。戏曲艺术的"德清现象",再度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越剧《德清嫂》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德清嫂在洪灾中丢失了自己的女儿而救起了别人的孩子天宝、燕子兄妹俩,新的一家幸福和睦。天宝新娶媳妇娇娇,却闹出各种事端。当娇  相似文献   

13.
清水河蓄水那天,我正在张家口。 四周葱茏的山色起伏着温存,岸边脉脉兰香幽长着温婉,清水河就像是天上的瑶池,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确切地说清水河更像一只涅榘重生的凤凰,花朵般盛开的喷泉就是怒放绽妍的羽裳。叶叶轻舟点缀其间,秀润荡澜,婀娜着妩媚。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她的美好了。对于清水河,那一天是她有生以来最靓丽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周江鸿 《文化交流》2011,(12):25-28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古往今来,德清堪称民风淳朴、尚德重义之地。如今,遍布全县乡村的一座座和美乡风馆星罗棋布,形形色色的村落文化得以巧妙呈现。它既是乡村人文地理和现代社会文明的交汇点,又是富有泥土气息的村史民俗馆和当代乡贤祠。同时,也是村民百姓实现自我教育、培育文化自觉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5.
德清裸心堡     
正~~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西北学术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汉唐帝国的繁荣,曾使西北学术文化发展到鼎盛,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张载关学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层次升华为理性哲学层面.宋明理学关中学派的起落,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完善转向衰落之势.明清时期,代表西北学术文化的实学与史地学的学人士子精诚团结,共发"经世济用"之宏愿,使秦陇文化又一次崛起.  相似文献   

17.
看张浩先生的画,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他的画中有一种“清”气。在中国人的语言世界中,“清”是一个非常日常化的语词。我们讲清茶一杯,讲“益友清淡”,讲“作品供清赏”,带有平淡、自谦的意思。“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高的界域,“何必诗与竹,山水有清音”。清,是自然的美质,也是人心清澄透明的美质。  相似文献   

18.
“尺八”之名始于唐朝。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令侍臣遍访能者重定乐律,以管长一尺八寸定为标准乐器,故名“尺八”。
  相传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高僧普化资性异人,无欲恬淡,云游四方,出言佯狂,行为简放,见人不分高下,都振铎高唱:“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史称“普化四打活”或“普化铃铎偈”。他居无定处,常常夜伏冢间,昼行街市,时而歌舞,时而悲号,世人都把普化当成疯颠和尚。河南府居士张伯非常仰慕普化禅师的高德,向往铎音的美妙,他来到普化的跟前,请求将自己收为弟子,普化连说:“我不收弟子也。”遭到拒绝后,张伯仍不死心。他特别喜欢吹笛,于是削竹制笛,用竹管模仿铎音,并且一直习奏,遂成一曲,名为《虚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首尺八传世名曲。  相似文献   

19.
20.
“过大年”,天下华人同享此古老民俗。在浙北地区德清民间还流传着各种生动有趣的年俗,皆以祥瑞纳福为祈愿,寄托民众心中一份淳朴而美好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