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不论担任什么学科,从事什么工作,德育,说到底就是育人,真的没有主次之分、内外之别、上下之距。老师都知道教书育人的职责,都想通过自己的教育给学生以"正能量",并经过"正能量"的释放与转化,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正面影响"。不过,这样的"正能量"和"正面影响"并  相似文献   

2.
钱广荣 《中国德育》2014,(16):12-15
"问题教育"旨在通过解剖"不应当"的道德问题而阐明"应当"的道德要求,让受教育者明了"正面"的道理。课程德育存在忽视"问题教育"的偏向。课程德育开展"问题教育",要选好、用好"反面教材",要将活动德育之"问题教育"内容转移到课程德育之"正面教育"课堂上来。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校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研究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建构"三生"阳光德育新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落地生根,激扬了德育在新时代的生命活力,激活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正能量,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敢为人先、全面发展的阳光活力。  相似文献   

4.
受时代影响,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这些变化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赤裸裸的正面说教的厌烦与排斥情绪。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方法迫在眉睫,德育渗透应运而生。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本人试图简单地谈谈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该如何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文化,不打自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职业学校应立足职教特点、学生特性、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依托教育科研之力,熔铸校园文化之魂,绽放"七彩德育"之花,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德育品牌。  相似文献   

7.
<正>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学生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学生心田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探寻适合学生的德育,就得从"协助"学生演绎好自己的故事入手。如果能"协助"学生演绎好能释放乐学、向善等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觉感悟、自  相似文献   

8.
德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注重"四个结合"。一、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就是向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正面引导好的、善的、真的、美的、伟大的、健康的;反面教育就是将坏的、恶的、假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学生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学生心田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探寻适合学生的德育,就得从"协助"学生演绎好自己的故事入手。如果能"协助"学生演绎好能释放乐学、向善等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觉感悟、自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德育的根本路径,而微电影恰恰吻合德育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是德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能起到磨炼意志力、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同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要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关键在于教育。为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建设"十字德文化"(即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的教育理念,并把该思想渗透到学生德育中去。在教育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义"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它对容易叛逆的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围绕"义"的主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活动。一、以文化环境影响人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德育实际效果(简称德育实效),是指学校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学生施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后,学生所形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群体水平及其状况。  相似文献   

13.
“德育为首”这一提法已经提了几十年了,但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提法,我忽然觉得这一提法有些欠妥。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首”是“第一,最高的”的意思。据此解释,我认为“德育为首”提法的不妥之处在于:首先,“德育为首”的提法有将德育与智体美劳各育比高下的意思。既然德育处于第一位,是最重要的,那智体美劳各育又将处于什么地位呢?是次重要,还是不重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都是必须的,没有高下、轻重之分。其次,“德育为首”的提法是将德育作为独立于…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要研究学生思想状况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个世界带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诱惑,他(她)们都在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新,而应静下心来“望、闻、问、切”,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授课,做到上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教师应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少一些理论上的纠缠,多一些对学生思想状况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联系当今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并为之设计相应…  相似文献   

15.
将德育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是英语教学的常态,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三生教育”之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主题,并在基于正能量的主题熏陶下促进他们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原 《考试周刊》2010,(30):231-232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德育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德育教育失效的情况,从某种程度暴露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思想观念超前等特点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对缺乏分辨力、判断力的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面对异彩纷呈、良莠并存的网络文化,有关专家指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相当深刻。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禁止或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让学生少受或不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不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还指出:在网络文…  相似文献   

18.
记得一位外国学者讲过,道德教育的不够好是因为教育不够道德。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道德现象",这种德育不是对学生正面的熏陶和积极的引导,而是违背德育规律,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惩罚也是如此,只有把惩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下面笔者就几种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中职校推行"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需求满足,强化服务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