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他们奋笔疾书,为民请愿,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这些"包公"记者所触及到的问题大都涉及到社会痛处或者敏感处,是天下大多数人所不能为或不敢为的事情.于是,在舆论监督的旗帜下,这些"包公"记者成了普通百姓心中敬仰的英雄.与这些"包公"记者相比,还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的报道中没有"为民请命"的义愤填膺,没有聒躁一时的社会轰动,有的只是最为平常的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姑且称这些记者为"平民"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就有无数"平民"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6.
孔保尔  滑珊 《今传媒》2012,(7):118-119
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我国报网融合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报网融合背景下"新型记者"的概念,并说明"新型记者"的本质是传统报纸媒体记者的三个转型。同时,笔者又补充强调了"新型记者"应具备的三个素质,以供业界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许多报业纷纷往全媒体转型,并强调培育"全媒体记者"。其实,不论记者个体还是一个媒体单位,打造"全媒体记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全媒体记者"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取代专业型记者,更应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群体观念。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20,(13):F0004-F000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为疫情信息传播研究而专设的栏目"青记观察"推出了80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今年,《青年记者》杂志将加大对"青年记者"微信公众号的打造,除了"青记独家"将继续对杂志刊发的优秀稿件进行摘登外。  相似文献   

10.
如今,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记者们的采编设备也跟着鸟枪换炮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都成了记者手中的"生产工具"。一些记者习惯于"秀才不出门,报道天下事";也有的虽然"身"入基层,但"心"未入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心猿意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都会有一场新闻大战,今年"两会"新闻大战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即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媒体加人"两会"报道,也提出了网络如何报道"两会"的新课题。比较各网络媒体的报道,总结今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网络新闻的发展也许不无好处。"两会"会场增添新角色 新媒体的兴起常常引起新闻记者报道工具的变化,网络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使我们的记者队伍,除了背采访包、拿采访本的文字记者,带录音机、扛摄像机的电台、电视台记者之外,又多了一些提着电脑采访的网络记者。 网络媒体记者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作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后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作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后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走转改"进入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阶段,建立长效机制,不仅要让编辑记者人到基层,更要让他们心到基层,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记者的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本文结合《南京晨报》建立"编辑记者社区联系点"的做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17.
江卫平 《声屏世界》2014,(10):56-56
<正>"上稿难,难上稿"是众多地方台记者的共同心声。地方台记者身边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而一旦发生大新闻,就有大台的记者来将新闻"抢走"了。如何在平常的小事中发掘出"大新闻",成了地方台记者每天都要面对的考题。某日,我偶然翻阅到上饶电视台2013年2月《时政要闻》用稿小结,突然对地方台记者的"生存之道"产生了一丝明悟。上饶电视台的用稿小结中写道:"婺源台的《婺源:正月十三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作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后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正>源于美国的"机器人记者"的应用和推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和讨论。讨论的话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如"记者的饭碗会被机器抢走吗"、"新闻院校培养记者的模式是否应该因此作出变革"等等。互联网媒体勃兴之后的20多年来,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争议就没有间断过,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再次触及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记者工作的实际,在"记者需要辩证的新闻价值观、记者需要审视和改造新闻价值观、记者在新闻价值观的养成"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