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到达现代化发展的彼岸。比较国内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实践,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实践中遵循其规律,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趋势。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化的模式主要由工业化状况所决定,又首先影响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它只是我国80年代工业化特殊政策的产物,不应固定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随着我国90年代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必然会产生新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并重的发展道路才是有效途径。在推进城市化战略中,首先应更新观念,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并处理好实施城市化战略与户籍管理体制、土地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探索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和形成机制来自工业化,工业化决定城市化,这是客观规律。对于中国由于抑城市化政策而形成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情况,应当从城市化与工业化这一客观规律寻求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连云港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加大第一产业投入,推动制造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基础建设,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连云港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闽北次中心城市--建阳市作为切入点,运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了建阳市未来十年城市化进程将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为了使城市化进程协调推进,本文结合建阳市的实际,具体从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建阳市如何协调发展.最后结合闽北城市空间布局的特征,提出建阳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处理好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关系,推动建阳市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陕西县域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陕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陕西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政府改变观念,服务引导县域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动态过程来看,城市化对扩大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就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体制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过于注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程度低和就业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群集、工业化、结构升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小城市扩容、服务业发展、农民工进城等环节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提高就业弹性,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制度,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确保城市化与促进就业的联动。  相似文献   

12.
就业问题是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状况,然后从城市化的实质出发,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创造就业、推进城市化的对策措施.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就业、进城务工,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他们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在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功勋卓著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在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甚至是歧视性待遇。本文主要就其受侵害的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予以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如下功能: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农民的切身权益,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当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农村就业转移却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有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有自发性和无序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工业发展缓慢、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也与农村兼业劳动和经营群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收益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为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昆明市晋宁县是典型的西部农业县,其城乡一体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到人力资本、就业服务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此提出建议: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2.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公平的环境;4.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劳动力抵御社会风险及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运用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就业、城市化率等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工业化进程的一系列核心指标以及国内权威的综合评价体系,作出了“当前丽水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的论断,分析了这阶段的差距特征,并进而从“两化融合”、资源要素、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丽水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努力扩大就业一直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口日趋增多,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鉴于各个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小不一,安徽省应立足本省的基本情况,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等措施,努力扩充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