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上营造开放、互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设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课本中的学生一起去面对并解决问题和烦恼,从而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课本中的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方面教育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品德与社会》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初步了解社会公德,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沾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而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联系校园生活。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品德教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教师》2018,(9)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逐步深入,生活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许多师生的欢迎,也获得了极大的成效,这是一种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德行良好、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为目标活动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真实活动,并且去观察、去实践、去演示教材中的内容,从而进行有实质性的学习,有效地进行品德培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场景来进行品德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身到实践探索当中,加深对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本文就以生活情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 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在进步,例如文化、经济、教育等,然而教育所涵盖的多方面的发展并不同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对教育明显重视,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尤其是小学品德的教学,它与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培养息息相关,好的品德培养对社会未来人文素养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本文从生活情境出发,探索了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7.
处于世纪之交的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是以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  相似文献   

18.
19.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新的生活。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时效性、有针对性。1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进课堂教学中教材主要不是作为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孙民 《湖北教育》2007,(2):39-40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一个话题是家庭小账本,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使学生了解家里的钱是哪里来的以及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通过调查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开支的各种类型,知道哪些是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对于贴近生活的话题,如何构建生活的课堂,实施有效的教学,下面围绕这一话题,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