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废话太多,提问不明确,会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虽然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课的开始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有不少老师经常泛泛而问:“今天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上曾一度流传这样的话题:子女放学回家,中国家长往往会问:“今天你完成了多少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外国家长则更多的会问:“今天你向老师问了多少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从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得到了启示。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劳动光荣》。教学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访劳模,和家长谈心,了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光荣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对“劳动”这一概念很清楚,“劳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是知道的。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述“小麦的生长过程”。老师提问:小麦从幼苗到结出果实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过程都很熟悉,纷纷举手说:“需要农民伯伯去锄草、施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等。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农民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互动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笔者通过随堂听课,发现多数教师所提问题,如:“你知道吗?…刚才老师讲的你记得吗?”等等,这些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很少提理解性、创造性的问题。这说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比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束缚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是教师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上老师问题的提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相似文献   

8.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9.
有句话叫“童言无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上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傻问题、怪想法”,弄得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甚至尴尬。有的教师借提问离教学内容太远而置若罔闻;有的教师干脆付之以笑“傻头傻脑”,而有问不答;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在扰乱课堂,而责骂学生;往往使提问的学生感到失望。甚至质疑自己,“老师,我说错了吗”?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傻问题、怪想法”,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既不能回避问题,敷衍了  相似文献   

10.
赵勇 《陕西教育》2010,(7):85-85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然而,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达到这个目标,仅靠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是很有限的。一些老师布置的大量无新意的单词抄写、句型默写、文章背诵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潦草应付:农村家长百分之九十对英语学习“一窍不通”更使农村学生在课余生活没有真正应用英语的足迹和氛围。难道让新课程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仅仅成为课堂任务吗?难道让学生刚萌发的学习兴趣在繁重的抄写和家长课外对英语学习的不闻不问中被抹杀掉吗?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这种现状。我采取了“分组式”课外英语学习活动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说“提问”     
拉比是20世纪最卓越的美国物理学家之一,当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时,他说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他母亲通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今天问了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有一位留美教授深有体会地说“在美国往往没有一堂课,教师可按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发挥,必须随时应付突如其来、轰炸式的学生提问。”而在我国,课堂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多,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就更少了,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被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一步又一步地走入老师设好的问题陷阱中。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恰当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课堂提问常出现误区,主要有四个:随意化、肤浅化、替代化和少数化。要走出误区,起码要做到三项结合,要掌握提问技巧。误区一:随意化教师提问随心所欲,该提不提,不该提的提了。问题模棱两可,学生无所适从。例如,一位地理教师上课时把地球仪放在讲桌上,校长在后面听课。这位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多了一样什么东西?"学生答"校长"。教师说"校长是东西吗?"不是东…  相似文献   

14.
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在一次省级音乐教师的培训中,一位教师问专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给70个学生的班级上好音乐课?专家回答说:这是课堂管理问题不在她的回答范畴中……”其实她的提问也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共鸣:如今课堂管理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困惑不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一直想把课堂教学搞活跃起来,因此在提问方面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请问课堂提问究竟容易产生哪些失误?请给予答复。———福建李老师答:李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下面就课堂提问的失误谈点个人的浅见。一、提问顺序颠倒,减弱提问效果不少教师的提问顺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心理紧张、注意力集中,老师将某个同学叫起来,然后说出提问的问题,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李明同学起来回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其他同学此…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刚入学,家长们非常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在校门口叮嘱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放学后也要问问学什么了,听没听话等.可是却很少听见有家长问:“你今天发言了吗?你回答问题了吗?”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学生听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1月19日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那看看我们听的一节节公开课,这些可被视为楷模的教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心中只有孩子,自己只是这个课堂的见证者。落到我们的课堂提问上,那就不知有多少老师课下精心设计问题,只求孩子能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亲爱的老师,我们想想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完课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下面一片沉默。下课离开时,还不放心,特意再叮嘱一句:"真的没问题了?如果还有不懂的来办公室问我。"之后却没见一个学生来问。我想,可能是学生真的掌握了。结果第二天课堂测试,成绩并不理想。反复几次后,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为什么学生明明没有掌握,但就是没问题可问呢?看来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乏。的确,在传统课堂,都是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老师独揽了主动提问的大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思路是老师的思路。学生没有去思考、探究的兴趣。如何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20.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