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它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凝练的短语作为构思的焦点——立意的根本、行文的线索,统摄整个文章结构。巧妙地运用一字立骨的写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  相似文献   

2.
“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它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凝练的短语作为构思的焦点——立意的根本.行文的线索,统摄整个文章的结构。巧妙地运用“一字立骨”的写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到焦点上,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  相似文献   

3.
葛力力 《职教论坛》2005,(35):28-29
"一字立骨"又称"一词立骨"或"一字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字(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抒发作者情感等.  相似文献   

4.
"一字立骨"法亦称"一字经纬"法,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  相似文献   

5.
“一字立骨”法,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一字立骨,因一字(实则词或短语)之功,旨意毕现。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则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则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隽。所谓“骨”即一篇文章之“本”,也可称为文章的“主心骨”,或文章的主线。所谓“一字立骨”法,具体说来,就是文章由一字(实则词或短语)生发开去,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一层一层地剖析,抒写特定的字,最后又由这一字回归、拢合而来,从而产生了一字之帅牵制全局的艺术效果。各个部分也因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立意显得更为明确、凝练与深刻。请看…  相似文献   

6.
一字经纬法,又称为一字立骨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是用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框架,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的一种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魏彩霞 《甘肃教育》2020,(2):140-140
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可见,一笔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8.
<正>“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相似文献   

9.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10.
一字立骨,因一字(实则词或短语)之功,旨意毕现。 一字立骨,对课堂习作升格具有重大意义--考生可以根据高考作文题目(或话题)要求,将自己原有课堂习作更换一个词或短语--从而升格为能得满分的出彩作文。一篇应考作文要求写800字,但出彩的字(词或短语)往往只有"一个"!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出彩  相似文献   

11.
《陋室铭》     
古文有“一字立骨”的章法。它的特点是,抓住含意深远。蕴涵主旨的某一个字,作为整篇文章的支柱,全文围绕这个字安排各个层次,叙事述志。这种立意谋篇的写法,既能突出文章的主旨,又能使文章条理井然.步步深入,耐人寻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写的《陌室铭》便是  相似文献   

12.
《赶羊》     
《赶羊》这篇习作例文记叙了一个小学生,为了保护集体的麦苗,想方设法把小羊赶回羊圈的经过,反映了这个小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好思想.全文突出了一个"赶"字,因此这个板书也是围绕"赶".字进行设计的:一、理清赶羊的过程.抓住"赶"的线索,结  相似文献   

13.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有时是串联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断,表达一个主旨;有时含有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论述"休"、"闲"二字的原初构形意图,梳理二者意义发展的线索及其与相关字词的意义联系.指出休的字形构意与表示哺乳的乳字有相似之处,人对自然物的依赖犹如小孩对母亲的依赖,是文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构“线索”三题杨永红所谓线索,指的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的前提条件,对于串联文章内容,表达文章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关于文章线索的几个问题。一、不同体裁文章有不同的线索有人认为,线索存在于记叙性...  相似文献   

16.
正在考试中,学生的作文要得高分,不但要有清晰自然的写作顺序,还要用一根线索贯穿全文,把许多人和事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合理、严密。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线索?如何确定文章的线索呢?一、文章线索的内涵与意义线索是贯串在整个记叙文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说材料是一颗一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散文作家秦牧说:"思想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弃散在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18.
每篇文章都贯穿着一条作者组材的思路。而思路,一般指的是作者记叙人物或描述事件的线索,根据这条线索,把字、词、句和段组成紧密完整的结构。尽管文章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鲜明豁达,有的隐含深晦,但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全球资源共享、艺术形式纷繁复杂的时代,如何改革高校基础素描教学,使之能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道路,成为诸多高校美术教育的争论焦点.文章从素描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剖析入手,倡导中国写意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探究"立象尽意"原则下对个人情感抒发的深层内涵,旨在把基础素描教学引向一个形态多样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析《风骨》议《通变》 《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风骨》《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争议较多的一篇文论。争议的焦点是对“风骨”两字的不同理解。有的认为风含文的意、志、清、气,属于内容方面;骨是指文章的结构和修辞,属于形式方面。有的却反过来,认为“深于风者,述情必显”,风是情的表现形态,属于形式方面;骨则是立辞之本,“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属于内容方面。也有认为“风骨”就是风格,是指一种刚健有力的风格,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我们认为上述几种观点,从局部来看都有其正确一面,但从整体来论,却都嫌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