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伯牙绝弦。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不再弹琴了。师:那“伯牙绝弦”呢?  相似文献   

2.
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3.
<正>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4.
请大家先看《伯牙绝弦》教学的一个片段:师:伯牙约定子期来年去他家拜访。第二年,伯牙如约前来,但子期已经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曲子后,将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与琴绝缘。课文怎么说?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多重情谊的俞伯牙啊!可是,同学们,你们觉得俞伯牙的做法可取吗?是不是太极端了?  相似文献   

5.
[问题呈现]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教学片段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皮涛老师《中彩那天》教学片断】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题。(生读课题)【罗才军老师《伯牙绝弦》教学片断】师:上课!  相似文献   

7.
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 1.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这两幅图中人物的动作表示的是同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中的"障"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德的一篇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发现?  相似文献   

9.
一、引入课题(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比) 师:看了"比"这个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认为是两个数进行比较. 生2:我在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中看见过比.  相似文献   

10.
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课堂小练笔这一形式,然而细细分析,效果不一。【片断一】师: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只表现高山流水,还表现了什么呢?钟子期又是如何赞扬的呢?(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谁来读?(出示:京剧、旦角、梅兰芳.生读) 师:你能说一说京剧、旦角、梅兰芳之间的关系吗?(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注意"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畜"字."蓄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一、由1到"1" 师:(板书:1)认识吗?瞧,老师往这儿一站,几个人? 生:(齐)1个人. 师:能用1这个数来表示吗?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答: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  相似文献   

13.
一、走近纪念碑 1.揭题导入,质疑猜读.师:今天,咱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刘成章来"读--碑".(手指课题)再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碑.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读的是什么碑? 生:他读的时候,是怎么读的,有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为什么要读碑? 师:也就是说,读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吧? 生:为什么是"读"碑?  相似文献   

14.
一聊课题师:伸出手来跟我写课题。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有两个人物——"凤辣子"和林黛玉。齐读课题。(生读)师: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是——生:贾母。师:有同学读过《红楼梦》吗?这个填空能不能做?(出示)"凤辣子"贾母林黛玉文中的母亲刚刚去世,她的外婆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实录】一、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1.揭示文题。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生齐读课题)师:课题中有一个双引号,能理解吗?(出示双引号的用法)生:在这里是特定称谓或着重指出。师:到底是特定称谓,还是着重指出呢?生:(齐)着重指出。师:我们再读课题,让我们听出这儿双引号的存在,读——(生齐读课题)2.练习浏览。师:让我们走进索溪峪,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16.
董琼 《湖北教育》2007,(10):21-25
教学实录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角的度量"是一节普通的课,我在教学一线的几年中,自己执教过也听过好多遍,大多都是这样设计的: (师揭示课题后) 师: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呢? 生:量角器. 师:请大家观察量角器,并与组员交流一下你看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三字经>吗?我们来一起背几句好吗?(生背略)<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录】一、审课题,依据文体定目标师: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第一个字右半边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谁来读课题。(生读)师:你一下子就把这个字(揠)念正确了(注音:yà)。那么这个"揠"字是什么意思呢?生:"揠"就是"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师: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那什么叫寓言呢?生: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