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贵刊2008年第11期刊有曹贵章老师写的“关于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讨论”一文,该文以人在静止于光滑地面的小车上加速跑动的物理模型为例,从两个不同角度讨论了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做功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笔者对此感到困惑,甚至质疑“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惠作 《物理教师》2011,32(4):36-37
《物理教学探讨(教研版)》2009年第11期发表《顺理不一定成章——就静摩擦力产生条件与同仁探讨》一文(下称《顺》文),该文首先谈到“无论在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中还是习题集中,或是县、地、省级的示范课、竞赛课中,都把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归纳为以下4条:(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相似文献   

3.
贵刊2008年11月号刊登了《关于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讨论》一文,2009年12月号刊登了《对"关于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讨论"的讨论》一文。讨论的题目为:如图1所示,平板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人从车的左端加速向右端跑动。设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平板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4.
在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做功时 ,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所以 ,不存在一对静摩擦力同时做正功 ,或同时做负功的情况。那么 ,人在原来静止的船上行走 ,人和船各自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分别都与人和船的运动方向相同 ,且人和船的动能都在增加 (水的阻力不计 )。这一现象与“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代数和为零”的结论相悖 ?其实不然 ,现分析之。如图 1所示 ,人站在静止于水面的船上的A点抬脚向右运动。此时 ,由于人的鞋底对船施加方向向左的静摩擦力作用而使船向左运动 ,如图 2所示 ,故人对船的静摩擦力对船…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8年第11期刊有曹贵章老师写的"关于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讨论"一文,该文以人在静止于光滑地面的小车上加速跑动的物理模型为例,从两个不同角度讨论了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做功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笔者对此感到困惑,甚至质疑"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有关摩擦力做功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各届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存在如下一些模糊的认识: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所以无论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一定做负功;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系统内一对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系统内摩擦力的总功一定为零.为了澄清这些模糊认识,这里准备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摩擦力做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刊2008年第11期上半月刊登了“关于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讨论”一文。其题目如下:如图1所示,平板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人从车的左端加速向右端跑动。设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平板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8.
摩擦力有时做正功 ,有时做负功 ,有时不做功 .在具体解题中 ,如何把握摩擦力做功 ,对许多同学而言都是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作简单分析1 静摩擦力做功 :物体与接触面间如有静摩擦力 ,则它们各自受到对方对它们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若它们不运动 ,自然这一对静摩擦力就不  相似文献   

9.
摩擦力做功的几个重要结论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何万龄大家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因此,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功,既可以是动力功(做正功),也可以是阻力功(做负功).又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0.
在“摩擦力”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对“摩擦力”这个物理概念理解不准确,没有抓住物理概念的特点,忽视了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忽视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如有学生认为: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2.“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m=μ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3.“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质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同学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作详细的讨论。一、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舍鸣、周德旗先生在《(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①一文(下简称“《皆》文”)中,就《诗经》重叠词词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胆《皆》文在对讨论范围的划定,对叠音词与叠根词、词与非词的判断及其作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商榷的问题。上讨论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一点,《皆》文在标题中便表明了,其讨论范围为《诗经》叠根词的词性。讨论范围的划定,应能够充分和经济便捷地满足研究的需要。这一点,《皆》文却未能作到.首先,《皆》文划定的讨论范围,未能充分满足其研究目的。《皆》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要通过…  相似文献   

12.
吴玉泉 《物理教师》2004,25(11):8-20
本刊2003年第12期发表了《滑动摩擦力教学要抓住“三个条件”和“四个无关”》一文,阅后深受启发.在高一静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也抓住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方向、大小的“五个无关”,因而轻松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0.3和0.30相等吗?谢菊兰(江西师大)《江西教育》去年第7、8期“教学难点析疑”栏目里刊登了《教学“0.3=0.30”要慎重》一文,此后编辑部把从各地陆续寄来参与讨论的稿件转给我。现在我对此问题作一简要分析。《教学“0.3=0.30”要慎重》一文...  相似文献   

14.
《名作欣赏》(1996.6)刊登了张效民同志《在酒楼上懈读)一文(以下简称(解读》。该文将“作品的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界定为“五四高潮至落潮期”,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这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作品内涵与题旨的理解,为此,笔者对(解读)提出质疑。(解读卜‘文中多处涉及作品历史背景,如:“吕纬甫回忆他们当年的态度和行动:‘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刊中的“拔”误为“拨”)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确实,这一对友人在五四高潮中,是时代的弄潮儿……”又如:“一个五…  相似文献   

15.
陈工凡等老师《对广东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与思考——兼谈对高考(分省)命题改革的几点意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以下简称“该文”)一文肯定了试题的亮点.列举了8点:指出了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列举了8点;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共4点。该文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因此,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做的功,既可以是动力功(正功),也可以是阻力功(负功),又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对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来说,一对静摩擦力做功主要有以下五个结论。 一、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在力和位移大小都相等的条件下,如图1:物体A、B叠在一起放于水平面上,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物体B,使A、B以共  相似文献   

17.
李明金 《考试周刊》2015,(35):115-116
<正>关于一个接触面能否同时存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论,如《同一个接触面的摩擦力问题再讨论》[1],《一个接触面不可能同时存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能否共存》[3],以及《再谈狗拉雪橇题向心力的来源》[4]4篇文章(以下分别称文[1]、文[2]、文[3]和[4])认为不能并存。但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上述文章的一些论据和论证是有问题的甚至还有错误,因此认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静摩擦力的知识,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感到困惑,弄不清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怎样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怎样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因此,关于静摩擦力的分析就成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难点.本文拟就这几点作讨论,以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疑难.1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 什么是静摩擦力?在相互挤压的物体的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趋势但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的时候,接触面间便出现阻碍物体发生相对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静摩擦力.可见,两物体间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1)两物体接触;(2)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互相有挤压…  相似文献   

19.
薛超 《物理教师》2006,27(4):7-37
本刊2005年第9期发表了《对教材一道练习题解答之我见》一文(以下称“原文”).该文认为教材答案是错误的,对此论断笔者不敢苟同,笔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并与同行探讨后得出结论,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27面的那道练习题的配套图虽不太确切,但其解法和结果还是正确的,而“原文”的分析有误.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