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研究任何一个理论问题,都必须首先把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楚,否则便无法研究。基于此,需要界定什么是主体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推广实施,经过一段时间操作,认真比较新旧课程,发现它们有很大差别。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重视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新形势下,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相似文献   

3.
4.
中学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许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大,面对这种状况,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学历史课上好。  相似文献   

5.
周颖 《中学文科》2008,(1):91-92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7.
张家树 《今日教育》2004,(10):29-29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营造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教学环境,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以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多数人公认的一条教育原则,也是适用各科教学的一条教学原则。它正确揭示了教育教学洁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笔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都曾看到或经历过以下一些现象:课堂上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费力地听和记.上完课后大家都疲惫不堪;也曾听到过学生的抱怨:学历史太难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却总是记不住。时间长了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为改变这种状况.很多老师想了很多办法。  相似文献   

10.
肖宇江 《南昌教育》2006,(10):17-17
2004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市实施。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认真比较新旧课程,认为差别甚大。旧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新课程得到全面落实,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呢?下面我以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建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独立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过程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问题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载体;体验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心理因素;合作性是其学习方式变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红峰 《考试周刊》2010,(16):163-164
课堂教学四个主体阐释:给予主体地位;培训主体意识;激励主体潜能;弘扬主体人格。本文旨在通过这四个层面的导与教,最终实现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让历史课活起来——对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犯的错误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呆呆地听,教师的讲解一统天下,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教师理性的分析代替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卢丽荣 《文教资料》2011,(3):157-158
为解决传统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沟通认识不够而导致的"教师独白"问题,本文作者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沟通理论及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解决策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减少师生情感阻隔;正确处理编码与译码的关系,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激励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关健 《中小学电教》2009,(10):13-13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又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一个民族航船劈波斩浪前进的罗盘,了解过去,才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对于学生来说,学史可以完善个人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本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学生兴趣的激发是很重要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注意提问的技巧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创设提问的情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人将个人的一点浅见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同时,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身、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实践的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发展智力、能力。进而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一、“单一姿势读史”带来的困惑和对策 培根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可是过去我们只习惯了仰视历史教科书中光辉夺目的英雄人物,习惯了用一些阶级标准与政治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因循守旧,师生一个姿势读历史,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师教法机械单一,重灌输,轻智力开发,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结论轻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应当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能够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找到“感觉”,幸福地度过一生,而这样一种幸福从本质上说取决于一个人健全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社会责任感和获取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