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寓言新编     
火把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山匪也追进山洞里。在洞的深处,商人未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了一顿毒打,身上所有的钱财,包括一把准备夜间照明的火把,都被山匪掠去了。幸好山匪并没有要他的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这个山洞极为幽深,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于是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走…  相似文献   

2.
侯天宇 《现代语文》2010,(7):113-114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焉。” 王安石来到褒禅山,游了华刚洞,不过玩得不尽兴。为什么呢?因为华阳洞里的景观虽美,并且越往里走所见越奇,但洞里光线暗,温度低,路难行,越往里走越难走。于是与他同行的四个人中,有人心生懈怠,说:“再不出去,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05,(9):25-25
王安石不像其他官员一样生活奢侈,讲究饮食。一次,王安石的夫人与王安石的朋友们聊天,朋友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听后不信,因为她从来没发现自己的老公喜欢吃什么,就问那个朋友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朋友回答,有一次他请王安石吃饭,王安石把整整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夫人接着问:“那盘鹿肉丝放在什么位置?”朋友答道,“就放在王安石面前。”夫人说:“你再请他吃饭时,把鹿肉丝放的距离远一些看看吧。”于是下次吃饭时,朋友就把鹿肉丝放在了离王安石较远的位置。王安石把他面前的那盘菜吃得干干净净,而对远距离的鹿肉丝,一…  相似文献   

4.
古代游记往往以状写山川自然美景、记游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取胜,然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一反常态,不以写景状物记游为主,而是借一次不成功的游山探洞经历,生发议论,阐明治学之道及人生哲理。正因为王安石游山探洞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才有这位思想家对这次游览的深刻思索,也才有了这篇与众不同的游记,我们如何品评其中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5.
某山区有个废弃的矿井。本来,矿工们在遗弃它时将它的入口堵死了,但天长日久,风刮雨淋,堵死的矿井口坍塌了,露出一个黑糊糊的洞来。两个在山上放牛的男孩子发现了洞口,对洞内的未知世界十分好奇,很想到洞里看个究竟。于是,他俩举着火把,钻进洞里去。呈现在他俩眼  相似文献   

6.
一个商人在山林里被山匪追得无路可走,钻进了一个山洞,山匪逮住了商人,商人遭到一顿毒打后,身上所有钱财,包括一只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掳去了。幸好山匪并没有要他的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洞的出口。山洞极深极黑,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地下迷宫。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和周围的石壁,因而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后力竭而死。商人失去火把,在黑暗中摸索着行走,十分艰难。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  相似文献   

7.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8.
某山区有个废弃的矿井。本来,矿工们在遗弃它时,将它的入口堵死了。但天长日久,风吹雨淋,堵死的矿井口坍塌了,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来。两个在山上放牛的男孩发现了洞口,对洞内的未知世界十分好奇,很想到洞内看个究竟。于是,他俩举着火把,钻进洞里去。  相似文献   

9.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用游记形式写的一篇说理散文。当时,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在这之间,王安石曾在扬州、鄞县等地做官,对北宋王朝的社会弊病,有所了解。他怀抱着“欲与稷、契遐相睎”(《忆昨诗示诸外弟》)的志向,要在政治上干一番事业。在舒州时期,他认真读书,砥砺志节,曾约了一些朋友在一起讲论学问。他的朋友王令在《因忆灊楼读书之乐呈介甫》一诗中说:“忆昨灊楼幸久留,乾坤谈罢论睢鸠”(自注:“时讲《诗》《易》”),就是一证。《游褒禅山记》虽然是用游记的形式写的,但却反映了王安石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文《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一反一般山水游记写作的常法,在文中结合记游,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政治抱负,使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在文章里,作者记叙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及游山所见,着重写了游后洞的经过。褒弹山有前后两个山洞,前洞下面平坦而空  相似文献   

11.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2.
游华阳洞     
徐斌 《教育文汇》2011,(5):62-62
安徽和县和含山县交界处有褒禅山,树石环抱,风景如画。山中有华阳洞,奇险幽静,怪石嶙峋。北宋元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游览此山此洞,写下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之后,华阳洞一举成名,访者多年不绝。如今,华阳洞部分开发,前洞后洞业已贯通,假日游人如织。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它既是游记,又是一篇说理文章。将它作为游记来欣赏,远比一般游记来得深刻;而作为论文来阅读,又颇具生动的艺术形象。文章托物言志,借景议理,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奇峰迭起,读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显示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曲笔美。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华山洞名称的由来开笔,指出“华山”原是“花山”之谬,让人耳目一新。接着,从前洞写到后洞“其见愈奇”时,按理下文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两文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它们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首先,在思想内容上,两文都借题发挥,因事说理,都写出了观感和体会。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两文又同中各异。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洞,却因轻信随从,中途而返,是一次未能“极乎游之乐”的半途而废的游览,未免乘兴而来…  相似文献   

16.
《游褒禅山记》写的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王安石的话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按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什么值得写,然而王安石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其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一反游记常规,确立以“求思”为主旨,并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一、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主题的确立和提炼是构思的核心环节。一次不得极游之乐的游览,虽然也看到一些奇景,但末看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谁不后悔、遗憾,甚至埋怨、责难。而王安石就没有停留在“不得”之悔上,更没有去“咎其欲出者”,而是存疑于心,感叹古人“往往有得”之真谛,反思自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趣事     
李心军 《初中生》2007,(12):12-13
改诗 王安石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相传有人请王安石改诗稿,诗文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王安石看后笑了起来,心想,月亮怎么会叫?花蕊怎能卧黄犬?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把诗中的“叫”、  相似文献   

18.
失败? 成功!     
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探亲,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没有走到华山洞深处就折回,很显然成为王安石最大的遗憾。但是带着这份遗憾,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散文《游褒禅山记》。我们不禁想问,此次游山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1.从游山本身看,是"失败"的去游山,谁不想领略山中无限的风光,谁不想极尽自己游山的乐趣?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之后才有满心的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李绅,首创乐府新题,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元稹、白居易随后唱和、倡导,于是形成了中唐新乐府运动。诗集《追昔游》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追忆了他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还有些写景抒情、吊古抒怀及与朋友唱和酬赠之诗,也能显示出他的胸怀意趣。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然其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主词和宾词不相应,语病是很显然的。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第四十八把此洞写作“华阳洞”。据此,可能当时有人叫“华山洞”,也有人叫“华阳洞”。叫“华山洞”是因洞所在的山叫“华山”;叫“华阳洞”,是因为洞在华山的南面。本文既然说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