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讯时代,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个个都“削尖脑袋”去“出新”。所以,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已不满足于“正常化”,而是走向挖掘灾难事件中的“非常态”和边缘新闻的极端,陷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使自身新闻能够实现价值效应最大化,媒体从业人员从事件的各个角度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灾难新闻报道出发,通过对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的剖析,追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探讨新闻伦理与新闻价值在报道中共生的可能性,以期对媒体从业者走出新闻伦理困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肖邓华 《新闻世界》2013,(6):106-107
媒体之间激烈的新闻竞争使新闻选择背离新闻选择标准,新闻暴力时有发生,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对新闻选择中的不良倾向、原因、新闻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有益于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选择中恪守新闻伦理,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5,(5):25-25
灾难新闻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目前国内媒体对于灾难新闻存在着审美误区。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1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摄影在灾难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形象性等特性。新闻摄影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也加快了步伐。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业也异军突起,我们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国内的一些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伦理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在众多的信息中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的,由于新闻界竞争的压力,不同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就选择了在灾难报道中采用猎奇,惊悚,血腥等的内容来作为报道的内容。这种报道方式无疑会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久以往的话将使整个新闻业的目标发生偏移,背离我们最初的伦理底线,使得人们被新闻所异化。  相似文献   

7.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介竞争背景下新闻伦理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事件引起争议的根源在于媒体被推向市场后,众多媒体为了扩大发行量和点击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选取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进行报道。某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卖点,过度强调受众需求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不惜违背新闻道德追求发行量和点击率,陷入了新闻和伦理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王志 《新闻知识》2007,(12):21-23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有所谓"独家新闻"之说,指新闻事件只为一家媒体所报道,读者只能从该媒体报道中获得对事件的了解,别无他途。显然,独家新闻的报道,须以没有其他媒体采写为前提。这在  相似文献   

9.
灾难事件因其具有瞬间性、异常性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相对于普通事件来说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但由于当前我国"两个舆论场"的客观存在,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常常遭遇意外的尴尬,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媒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媒原本存在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且意见声音的重合度不高。如何有效地对灾难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媒体从业者需要冷静下来,学而时习之,适应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李速丰 《新闻世界》2012,(4):210-211
灾难事件因其灾害性、负面性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更成为提高媒体国际地位及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把21世纪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剖析,并重点阐述第二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贺杰 《东南传播》2016,(5):151-153
在近些年的媒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在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两难之境。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二者之间是矛盾冲突还是可以平衡取舍,是值得新闻人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媒体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某些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干预性报道导致影响司法判决和事件进程,某些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以及灾难报道反而给被采访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闻伦理观,以期在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之间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面向全球新闻传播、面向不断扩展的媒介生态系统、面向争议性事件开展新闻伦理实践,从而增强媒体机构公信力,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3月8日,在马航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被上百名记者长枪短炮、大小话筒"围攻",一些家属情绪几近失控。此后的报道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情绪把握中有失客观理性。3月以来的马航370客机失联事件,再度引发关于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反思。近年来,各种灾难新闻报道日益增多,媒体人  相似文献   

15.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是媒体协调各方关系,优化传播效果,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找准灾难报道的最佳新闻视角、报道策划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新闻领域一隅,传统媒体计划经济下的思维被打破,新闻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愈发显得突出。2014年发生在福建省华安5.23道路交通事故,大陆和台湾媒体均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对事件发生及救援等情况作出了报道,然而在此次事件报道中,还是出现了报道失实以及伤亡家属与记者冲突等问题。看似一个单独突发灾难事件,但其背后是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纠结,是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阳 《记者摇篮》2007,(1):17-18
近年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烽烟四起,所有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其中抓好灾害性新闻(亦可称之为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媒体时事新闻之间竞争的筹码之一。新闻实践表明,在灾害性突发新闻面前谁的报道客观、准确、丰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谁就有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所谓灾害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害、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坠机事件、车祸矿难、瘟疫流行、屋倒楼塌等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害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