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数量还将急剧增加.而当前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尤为必要,该制度应当包括医疗保险金的筹集、监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医疗服务的管理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农民失去土地将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存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农民失地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必须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加以解决。以当前加快城镇化发展为背景,分析失地农民面临的生存问题的表现,依据城镇化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城市到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的问题,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也逐渐突兀。因此,各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应该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在促进就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所带来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深入挖掘我国农村征地中存在着的一些典型问题,系统探讨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开辟新的路径,对于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成为"三无农民",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失地农民,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对处理失地农民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新世纪“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和途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沈广 《考试周刊》2014,(23):193-19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转为城镇用地、工业用地速度不断提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应对与解决这一问题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和建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并在建设实际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其以协调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为核心,对应对与解决我国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也在迅速扩大,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近年来,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引起广泛重视。西南大学秦启文教授主持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转型研究——走出‘卷入式’负博弈困境",就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产生成为必然。失地后,民族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谋求"非农"职业。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非农技能缺乏等,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方式单一,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未就业比例偏高。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农技能;必须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必须给予失地农民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使失地农民融人城市成为“新市民”,关系到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新市民”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就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总量急剧增加,加快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已成当务之急,因此进一步深化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学界对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梳理和分析,可见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阐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内涵、意义、进程、困境以及相关对策等方面,然而相关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对我国失地农民进行利益补偿的机制中却长期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缺乏保障等不良后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就业和市民化进程,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对天津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调查,提出应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履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职责,改变教育内容、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增多。在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分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创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新的平台和切入点.为此,国家金融政策应进一步向失地农民倾斜,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第一桶金";各类型金融机构要完善传统信贷产品功能,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创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金融服务竞争机制;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吸纳力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在我国现行的关于失地农民补偿制度还存在缺陷、失地农民的权益不断遭到侵蚀的情况下,如何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缩小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社会步伐,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盐都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安置失地农民,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盐都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换社保"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建立全方位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的转变,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结合楚雄市在扩城建设中的情况,我们对发展过程中的农民角色转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转变以及楚雄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了规划部门应优先考虑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划要有科学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的管理和就业培训机制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河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失地农民,其中一部分成为新的困难群体,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境遇。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依靠和保障,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难以维持其长久生活的。因此,面对河南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失地农民就业的关键问题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对杨凌示范区7个村210户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失地农民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和农民的素质不相适应;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偏低,缺乏求职信心;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和失地农民创业意识淡薄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