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金丝猴是极其珍稀贵重的野生兽类、中国特有的3种金丝猴之一一(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是和大熊猫生样珍稀可爱的国宝。它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全世界仅产于贵州的梵净山,数量也极其稀少,仪有约750余只,可以说是全球数量最少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梵净山不远的桐梓县,还发现了黔金丝猴的化石,  相似文献   

2.
正读完于凤琴的书稿《响古箐滇金丝猴纪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它不仅题材新奇、故事生动,而且保护生态的立意非常鲜明,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一本书。于凤琴是河北平泉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做记者,先是在地方电视台,后来又借调到《中国绿色时报社》,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直到退休。在长期的、数百上千次的采访历练中,她不仅增长了阅历和才干,  相似文献   

3.
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离休1年之后,正潜心学画的我,突然接到《人民中国》编委会的通知,要我沿京九线采访,在1995年上“京九大铁路之旅”的连载。京九铁路是本世纪我国仅次于三峡计划的宏伟工程,享有好多个中国铁路之最。对我这个老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广阔天地啊! 1994年9月,我正式开始了采访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出差4个半月,行程5000多公里,采访了48个城市,撰文12篇,共6万多字。《人民中国》杂志连载后,  相似文献   

4.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8):63-63
《老外的中国情结》的内容定位是描写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的生活故事。这些老外来自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品尝百味。本书用大量深入的采访,生动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23个外国朋友的人生故事与中国情结。《老外的中国情结》分别以中、英文版投放市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一位意大利朋友拿到书后兴奋地说:“太精美了!我一定要让我的朋友们都看到”。本书旨在让阅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能在一个个故事中,轻松体验和感受不断进步着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朝鲜日记     
2005年4月30日晚上,春雨潇潇。我走 进鸭绿江边的一个小酒馆,选一张临窗的桌 子坐下,向身着朝鲜族服装的服务员要了一 杯朝鲜烧酒,轻轻的呷了一口,火辣辣的。这 种强烈的感觉让我不再怀疑,明天我的确就 要入朝了。 朝鲜是我的一个梦,当年,朝鲜电影是 我最喜欢看的,《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 庄》,《摘苹果的时候》等等。班上的一位女 同学,因为会唱许多朝鲜电影的插曲,骄傲 得像个公主,女生侧目,男生觊觎。 后来我参了军。我们师的前身是一支在 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威风的英雄部队。 在战史室,我看到了许多年轻的烈士的照 片。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他们赴汤蹈火,死 不旋踵。他们让我流泪,也让我绝望地嫉妒: 我生得太晚了,没有赶上那个火红的年代, 无缘让青春在战火中像礼花一样绽放,而只 能在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白白消磨掉—— 人是历史的人质,不是吗? 明天就要入朝了,今夜无眠。 是为记!  相似文献   

6.
正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在全社会唱响林业公益歌曲,用文艺形式培养全民爱我森林、绿我中华的意识,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6月10日至20日,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首次联合在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拍摄《绿色的中国是我的爱》和《我爱祖国大森林》两首林业公益歌曲音乐电视。《绿色的中国是我的爱》和《我爱祖国大森林》,分别由当红歌星、2003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  相似文献   

8.
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我分3次到长江三峡进行了徒步采访。这是我到《人民中国》工作以来,继80年代初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后第二次进行这种带有点刺激性的旅行式采访。我不是一名旅行家,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摄影记者,利用骑车、徒步等形式无外乎是为了采访到新、奇、特、深的稿子。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浙江大学教授许钧在2017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文中认为:中华文化的译介要注重系统性。当前,社会各界尤其重视中国文学的译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去",应以思想为先导。中华文化有根、有源、有脉,这些都体现在中华文化典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中国绿色时报》上突然看到一则关于“林区抬木号子”的征文启示。看到“抬木号子”这几个宇,心头不禁一紧.是那种被刺痛了的紧。我一下于就想起了逝去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就是喊着“抬木号子”,亦步亦趋地从青年走向中年.又从中年走向老年的。  相似文献   

11.
祝贺与希望     
我热烈祝贺《北京周报》的一切工作人员。在这个周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也和杨正泉同志一样回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创办《北京周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我自己也是40年前的《北京周报》的工作人员,我就算一半,因为那时我在周报工作,也在中国建设杂志(现在的今日中国杂志)工作。但我在工作了几年以后,就离开了周报。我今天看到在场有一些老同志、老同事们,我很高兴。我也很怀念已经不在的和病倒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一、隔离的第一天1.隔离直到中午送餐的服务员胳膊伸得长长的,想尽可能离我远一点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不属于正常人,而是疑似新冠肺炎病人。2020年3月14日,到武汉采访第41天。因为接送我们去采访的司机师傅被检查出来核酸阳性,所有坐过车的人都要去做CT,检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如果是,要马上送入院。  相似文献   

13.
<正>欣闻《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谨表热烈祝贺!十年里《文化学刊》在国内独树一帜,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不息,令人十分感概赞叹不已!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有幸和《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于2009年相识。记得初次见面是2009年9月29日。曲彦斌先生代表《文化学刊》来西安参加由西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我在会上作的《论科学发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转过街角的时候,见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面说,一面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相似文献   

15.
网络罗生门     
优游 《文化博览》2007,(1):12-13
我在水木上,看到了一场悬念连连、空前绝后的好戏。第一个出来发言的,是P女。她倾诉的主题是:“男友不同意我替父母换房,要不要与他分手?”原来,P女觉得父母辛苦多年,目前“住的地方楼层高,没电梯,楼下是闹哄哄的农贸市场,晚上只有三四个小时  相似文献   

16.
我曾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从云冈石窟飘过,但心却留了下来。 当看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千手观音》,我仿佛找到某种默契。《千手观音》从何而来?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访谈节目,该舞蹈编导张继钢透露:“我的家乡在山西,经常去云冈石窟采风,观音千手形态可以说酝酿了很长时间,《千手观音》素材就来源于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17.
2006元旦刚过,北京艳阳高照,一片祥和气氛。我如约来到北京方庄造访暌违13年的吴冠中先生,保安帮我按了门铃,开门的是师母朱碧琴。老太太穿件枣红色外套,颇有新年喜气。刚进门,吴老便穿着家常毛衣,步履轻快地迎出来。老人家握手很有劲,再看到他动作敏捷、精神矍铄,感到十分宽慰  相似文献   

18.
《高机与吴三春》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它一直在浙南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半个世纪前,这个凄美的故事被编成了瓯剧引起轰动,名噪浙江,人称温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扮演吴三春的演员陈茶花也因此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艺术家。可是谁是此剧的编剧呢?许多人并不知道。今年元旦恰逢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上演49周年,于是我采访了这个戏的编剧何琼玮先生。何先生旅居法国,这些日子他又回到温州旺增桥的家中居住。下面是这次采访的谈话记录。从《十五贯》到《高机与吴三春》金:1956年春《人民日报》以周总理的名言“一出戏…  相似文献   

19.
于淼 《对外大传播》2008,(12):13-14
初冬的一个上午,《对外传播》就韩国《中央日报》对中国关注的领域、2008年在华采访的感受等话题,专访了《中央日报》驻华特派记者站副站长张世政。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个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专题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科学而系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工作实践与学术经验,该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设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大数据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