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中日两国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官方贸易几乎完全停滞,民间贸易却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此期,中日民间贸易主要表现为商船往来与货物交流两种形式.繁荣的民间贸易对两国社会文化,尤其是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处于两国建交以来最冷淡的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倒退.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政治关系的冷淡必然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当然涉及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探讨当今中日政治关系对两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以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而日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邻,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1998-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中日贸易各指标与中国GDP增长之间关系的线性方程式,结果表明1998-2008年间,中日贸易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中日进口贸易与中日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但中日进口贸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贸易与中国的国际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895年至1931年,中国对日贸易连年逆差,尤其是1905年以后,巨额的贸易逆差大大加剧了中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与中美、中英贸易相比,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时间最长;而就贸易平衡角度而言,中英贸易造成的贸易逆差最大,影响最恶劣。  相似文献   

6.
宋日贸易指的是宋朝与日本之间的非官方贸易活动,是遣唐使制度废止之后重新开始的中日往来活动。虽统称宋日贸易,但实际上北宋与南宋时期的宋日贸易存在巨大差别,其频繁的程度、贸易港口、贸易品、贸易主体都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日本方面的平清盛掌权后,先后兴建严岛神社和神户港,整饬濑户内海航道,积极推进对宋贸易政策,改变了日商在宋日贸易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宋日贸易日趋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经贸关系非常紧密。中日农产品由于地缘、经济、人口等因素,在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最近几年,中日的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既有中国农产品自身品质差,出口结构单一等问题,也存在日本通过各种手段阻碍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正常进行的问题。同时更受到全球大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中日紧张的政治局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日农产品贸易的进行。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原因,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为继续增进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国应积极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并逐步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而日本就应该遵循世贸组织的规定,撤销各种贸易壁垒,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推进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学社中日贸易研究所专刊之一中日贸易统计STATISTICS OF SINO-JAPANESE TRADE蔡正雅·陈善林等编精装一册定价十二元特价九元本编依据我国历年关册,及日本大藏省刊布之统计,摘录编制,互相印证.关于各国在华贸易之消长,最近之趋势,输出入货品分类之研究,主要输出入品量值之增减,辽宁事变与中日贸易之影响,季节变化之指数等等,探索尤详。统计本最枯窘,或一惮终篇,故表以尽其数,图以醒其目;图表而外,附以文字,论以综其说,注以详其证,而冠以提要,则虽不暇卒读,略一检阅,亦得梗概.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及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进一步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创造了机遇。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得以充分体现。但中日贸易关系和现状喜中有忧,两国贸易磨擦频发,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都影响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合作与发展,两国唯有不断增加沟通交流,加强协调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进一步挖掘、深化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才能实现贸易繁荣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22日,俄在本国立法机构批准入世协议30天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成为WTO第156个成员.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俄罗斯加入WTO后中俄的贸易体制必定有相应的变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贸易纠纷解决机制方面也与以前不同.这些新变化对我国有利有弊,认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对我国的影响,综合把握其中的利弊,积极应对这些新变化,在WTO框架下保护我国利益,争取在贸易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7,(2):14-21
鸦片战争之前的整个清前期,中日之间维持了相当规模的贸易往来,尽管这种贸易往来局限于民间,缺乏官方参与,但其能够产生并在较长时段内保持相当的规模必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即时代背景。而清代中日贸易的时代背景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营造:其一是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对海外贸易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其在中日贸易过程中通过居中转贩获取巨额利润的现实为当时中日两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动力和可以仿效的标尺;其二是日本官方的海外贸易政策。其政策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前期对贸易的鼓励态度刺激了日本对华贸易的发展,后期的锁国政策则有效的排除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竞争,使得中国商人几乎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其三是当时我国私人海外贸易经历了明代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后,已成为一只相当成熟的海上贸易力量。而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清代中日贸易复杂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明代由于日方对于中国货物之需求,存在中日贸易的必要。但倭乱与海禁,使得双方贸易日衰。此时,葡人以澳门为据点,作为中日尤其广州长崎贸易之中介,将葡人的国际贸易推向高峰。而广东、澳门也因此联系密切,客观上促进了发展。文章旨就明代海外贸易中葡商的活动及其对粤澳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RCEP成员国和中国主要贸易合作伙伴,研究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对我国实现绿色外贸至关重要。文章尝试基于2007-2020年ADB世界投入产出表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总贸易核算法测算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与中日贸易碳排放量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在样本区间内总体呈现“W”型变动趋势,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具有出口规模大、能耗高等特点的纺织及皮革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要积极借鉴日本低碳节能技术,培育绿色清洁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后,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的中日走私贸易逐步发展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特别活跃,超过了广东和江浙。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明末隆庆开禁的地点就在福建漳州月港,虽然“严禁贩倭奴”,但海商还是想尽办法通过月港赴日贸易;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郑氏海商集团以福建为基地,垄断了东南沿海的对日贸易。这些因素都为福建对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在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却与日本连年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逆差。通过对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研究,并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小于日本,中国应继续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的对日出口,加快调整对日出口的贸易结构以扭转贸易逆差局面。  相似文献   

18.
官方贸易在古代中日经贸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综观古代中日官方贸易,其总体特点大致有以下数端:它实质上是一种朝贡贸易;对于当时的中华帝国来说,是一种厚往薄来的不等价贸易;以两国的政治需要为前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往往伴随着广泛的人才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贸易活动在中俄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今天中俄贸易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贸易伙伴是中俄贸易活动的主要对象.然而,伴随两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贸易伙伴突然消失,因此导致中俄贸易活动降温,对此现象的产生有待于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中期,葡人抵日经商并取得成功,但至17世纪初日葡贸易开始衰退。这是因为德川幕府禁教后,葡商仍然与传教士保持密切关系,引起幕府怀疑;同时,葡商遭遇资金困难后,不断向日商贷款,导致无力偿还,引起日方不满;另外,葡国海军的衰落也对贸易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对日贸易中,葡萄牙还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业竞争;最后,葡商难以彻底解决葡式贸易固有的缺点。基于这些不利因素,日葡贸易注定衰败,两国关系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