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辽宁教育》2010,(9):29-29
爱因斯坦说:“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实质意义。”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旧的问题,那才是需要想象力的。美国之所以高科技发达,就在于它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素质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学、教并举”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成人教学模式,并系统阐述了“学、教并举”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点、实施缘由以及实施策略等问题,以期有助于成人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学、教并举”成人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了“学、教并举”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成人教学模式,并系统阐述了“学、教并举”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点、实施缘由以及实施策略等问题,以期有助于成人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讨论之九: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看幼儿园课程刘焱《学前教育研究》正在开展“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的讨论,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史上常议常新的问题。相信这场讨论对于深化我国幼儿课程改革会...  相似文献   

6.
教语文的各位同仁,还有学过《桃花源记》的各位朋友,问你一个问题:想当年陶渊明先生为什么把他幻想出来的那个美妙的去处唤作“桃花源”,却为什么不唤作“杏花源”“梨花源”抑或是“苹果花源”呢?不知道了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小儿科的问题吧!呵呵,告诉你吧,朋友,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去求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对"教学"关系及其意义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铁星 《教育科学》2002,18(3):26-28
“教”与“学”在我国长期被笼统地看作为“教学”。这种看似微小但却微妙的岐误有意无意地顺应并助长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意义,并在三纲五常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至今妨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尝试澄清“教学”关系的认识岐误,对“教”与“学”关系作了新的探讨,为教育主体问题提供了结构性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8.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遇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教师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有些教师可谓天天在“教育”学生,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弄得身心疲惫,但细细分析,每一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调子。这样的老调子,三次四次和一百次有何差别呢,无非是让学生越来越嫌你的啰嗦,教…  相似文献   

9.
从“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谈教考分离原则□康世平教考分离原则是现代远距离教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所采取的关键步骤之一。由于是新的举措,新的尝试,人们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看法。本文试对此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得到同行和专家...  相似文献   

10.
浅谈单元教学中教的问题温业钜,杨吉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在这句话里,叶老把“教”与“不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说,“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教”是(知能)量的增多,“不教”是(知能)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观察统计发现,专家教师13节课提问300次,预设占3/4,生成占1,4,位居前三名的问题分别是探究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期望性问题,位居后三名的问题分别是全息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应用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居中、专家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为知识而教”。更体现了“为方法而教”、“为思维而教”、“为迁移而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没料到教师生涯中那一次困窘.竞给了我受用终身的财富!我由此而寻到一条从“山穷水尽”的“教而困”到“柳暗花明”的“教而乐”的通道.这通道可概括为“教而困,而学,学而思,思而教”12个字。前后的两个“教”字,形同义异:第一个“教”,指“教学”;第二个“教”.指经过学习和思考“豁然开朗”之后的“再教”。这时的“教”,知识内容已焕然一新:这时的教师,是知识更新了的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我”了。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无外乎是语文课堂“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怎么教”,指选择什么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侧重于材料的呈现和组织形式。近日,笔者有幸参加教研活动,三次执教《诺贝尔》(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内容)。三次执教,三次打磨,三次提升,笔者对语文课堂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渐厘清了语文课堂“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不用教”“无须教”。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但是几十年来,能达到这种目标的教师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叶老的话有问题,是我们的“教”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用教材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耀眼的光亮,这个崭新理念的确立,语文教学领域形成石破天惊,山鸣谷应的态势,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思维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智慧”。语文课堂异常活跃,在新理念关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新的思考,新的追求,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由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问题情境作为学习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教学的成效。目前大多学者、教师都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即“怎么教”这一层面展开讨论,如把“问题情境”故事化、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把“问题情境”生活化,等等。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知道这个事物的由来、事物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就是要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的理论性准备。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惠济区教文体局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针对我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审时度势,响亮的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宏伟构想,这是我区教育史上的又一次创举,同时又是各单位做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长兴路中心校在认真领会梁国强局长“二次创业”动员会精神的基础上,上下形成共识,以创立“学习型、研究型学校”为突破口,以“抓学习、促研究、搭平台、提素  相似文献   

18.
崔允漷等学者在研究西方四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与含义。当前,“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已深入语文学科教学层面,正深刻影响着语文课程的实践。语文教育实验产生了可喜的课改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中教、学、评的关系,对语文课程中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可能与可为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方式在对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与“学”不能同步进行的“脱节、错位”情况,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备受困扰,多媒体教学网平台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脱节的情况,它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是教学方式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安丘市实验小学在进行应用题教学专题研究中深刻地认识到,应用题实际上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以及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而数学概念、公式、法则以及几何、代数、统计等数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生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学教学实际是经历了两次“翻译”过程,即把生活问题“译成”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译成”生活问题。前一次“翻译”是概括数学知识,后一次“翻译”是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这两次“翻译”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应用题教学属于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如果在整个数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