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  相似文献   

2.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华夏子孙心目中形成的关公文化、关公精神是忠义、仁勇。关公是“义”的化身。关公身上的义,既包含忠义、仁义,也包含“侠义”和知遇“信义”精神。 关公的信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于赤壁鏖兵,曹操败走华容道,在《三国志》各“纪”、“传”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写到:“曹公寻华容道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公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与寿亭侯有恩。’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号令三军不准踏踩青苗,违令斩,谁料自己的马受惊跑进麦田里,为了严肃军纪,他把自己胡须割去,算是以须代头,以明军令。”这段字山自2005年第1期《散选刊》(见该刊第29页),这里所说的割去胡须却是割错了。查《三国演义》七回写曹操率兵征讨张绣,时值夏四月,麦子将熟。行军路上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命令刚下达,  相似文献   

5.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马宝记,朱雨生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实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7.
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它的广泛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人物曹操。清人顾家相曾经说过:“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曹操在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白脸奸臣,这首先得归功于《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着意丑化曹操的生动细节,凝聚为这张白脸上光亮的油彩。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知道,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反面形象。然而,被认作七分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又不能不考虑史传的曹操其人,不敢忽视那一个个乱世英雄的史实,也就不能不同时兼颐曹操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褒或贬不绝于耳。至《三国演义》似已定性,曹操——“大花脸”——一代奸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对“真”的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选录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但这仅从文学的角度认识曹操,认识曹操的思想是不够的。曹操的形象是非常丰满的,曹操的为人功业是要辩证看待的,这样的人物是中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范例,应充分运用。使学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取其优以育美,弃其恶以扬善,使学生懂得分析是非,自觉远离丑恶,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从小说《三国志演义》、传统京剧《捉放曹》、京剧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与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版)分别入手,对曹操的形象作进一步认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白门楼曹操杀吕布和“论英雄”后曹操纵刘是曹刘争斗中关联十分紧密的两场斗争,是曹操的两次重大失误。正因为这两场失误,曹操既错过了问鼎权力巅峰的大好机遇,也留下了与他鼎立争霸的潜在对手。从此,他走向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天子都许”在《三国演义》曹魏一方叙事中产生的势能:一、总揽皇机,展示了曹操性格结构中的本体动能:二、曹魏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造就的位置势能;三、曹操弄权而引起的势能反弹;四、以“天子都许”贯穿始终,构建了曹魏叙事结构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6.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 周瑜赤壁烧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相似文献   

18.
克隆曹操     
8月29日 星期二 22世纪,克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凭一根头发就能克隆死了很多年的人,甚至古人。暑期我看了《三国演义》,觉得三国时的曹操有雄才大略,是个英雄,我就萌发了克隆曹操的念头,于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曹操的一根头发,经上级批准,决定克隆曹操。  相似文献   

19.
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名著中的场面描写具有多种表达功能。 一、刻画人物形象★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都不敢近前……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慄。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罗贯中《三国演义》 [简析]怒目横矛的英姿,三次“声如巨雷”的“大喝”,曹军诸将的“肝胆碎裂”、“自相践踏”,构成了杀气腾腾、富有神奇色彩的激战场面,从正反两面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张飞这位虎  相似文献   

20.
<正>《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华佗作为东汉末年的名医,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出场。小说中,医术高超的神医华佗最终却死于自己的病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呢?神医华佗也遇“医闹”《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讲述了曹操与华佗医患纠纷的始末。曹操有头痛的疾病,遍求良医治疗,一直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