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倩 《现代语文》2013,(6):121-123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拥有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语)。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着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4.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教材中选编的各类章都凝聚着作的心血和情感即使是说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一点形象思维。”充分利用课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氛围。是每一个语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在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荣 《教育艺术》2006,(2):60-61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是入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协会(APA)1993年曾公布了一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心理学原则”,其中第七条原则是:动机与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的内容与程度会受到学习者动机的影响。学习的动机则会受到个体情绪状态、信念、兴趣、目标和思维习惯等情感因素的影响”。从现代语文教育学的角度审视,情感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者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引自列宁语)小学英语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情感激发、交流、融汇、共鸣的过程,我们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列宁曾说:如果没有情感,就永远不会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的思想总是交织着相关的情感;情感是行动的内部动力,人的行为总是受情感的驱使。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特别是某些农村中小学大盛“做题式”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教材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教师没有对语文的朗读教学于以重视。学,学生对课文“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叶圣陶先生语),广大师生在题海的沉浮中练就一身“做”题的本领,结果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不足语文素养匮乏。长此以往将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情感、情操的综合反映。当客观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忧伤、丧气、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对于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语文教学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教育者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用情感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那么,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通过情感积淀很自然地进入课文氛围,从而产生共鸣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的基础,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仪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学习关系,而且更让学生在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学习。“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于漪在谈语文教学时强调:民族的睿智沉积在民族的语言之中,教母语也是教民族的思想与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注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姓‘语’”,“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等,这些都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接地气的观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务本之道。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化观点为行为呢?笔者《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就力求扣住“语”字,用语文的方法,让语文味浓郁起来。  相似文献   

14.
陆惠新 《广西教育》2005,(7B):68-68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作者创作情感、教师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感三者的融合过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有以“情”动人,才能创设出语文教学的动人“情”境。  相似文献   

15.
和数学学科不同,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选择。“每一个教学文本,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赖配根语)语文被边缘化、模糊化,语文被悬置、被空洞化,语文中的“人文”被无限放大、自由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旧模式被打破之后,透过眼前的“欣欣向荣”,应该注意伴随而来的“杂草”。  相似文献   

16.
刘志高 《教育探索》2000,(11):49-49
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表演”离不开四种语言,即口头语、板书语、体态语和科技语。口头语和板书语的论述多见于各家报刊。本文试就语文教师的体态语和科技语谈谈一己之见。  一、体态语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势、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认知在学习生活中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任务。缺少情感,认知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不了认知的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谓切中要害。我个人甚至认为“情感、态度”应放在三维之首。因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一堂课缺乏兴趣、缺乏情感,哪里谈得上学好这门学科?哪里谈得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呢?我之所以这样谈,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并注重实践的三个方面。一、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它强调的“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有许多伪善的东西,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虚化汉语文“土壤”的症状。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驾控之下,“肥人田”而“荒己园”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的情感和情绪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的斗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实践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施志毅、廖可珍从行为科学的定义出发,认为行为是个体心理特征和环境的函数,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表示为:B=f(Pa,b,c,Em,a,o),其中B-行为,p-个体心理特征,E-环境因素。可见,个体心理特征只有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行为,才有社会实践意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过程是无法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只有通过教师行为方式这一桥梁和中介,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信息沟通。这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体态”、“动作”等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所以教师教学的转变不仅包括对教学方式的外显行为——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情感、价值观及教学观念这些内隐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必须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教学过程,正确对待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