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1918年至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留日学生政策.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被动的改善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面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的急剧衰退,为稳定留日学生数,日本政府决定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补助政策经多次修改,于1924年3月6日由中国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然而,补助工作并未如预期顺利进行,中日双方关于庚款补助权摩擦时有发生。日方不顾中方接受与否,“独断专行”,做出各种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举动。庚款补助留日学生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日教育的延续性,然而,庚款补助系庚款“变更用途”,将对日庚子赔款用于培养有利于对华文化侵略之留日教育。  相似文献   

3.
1924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学生,由于对该校的学制和校长冯熙运不满,为了自身的前途,以罢课、请愿等方式,掀起了一次抗议风潮。这次风波的起因与当时学校的隶属权责关系、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不合时宜的学制等四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从这次风潮可以看出政治系统应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干预,以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尤其是北洋大学原来残酷的淘汰制与新学制相比,北洋学生们更加欢迎新学制的实行。  相似文献   

4.
清末赴日本学习及考察的中国人,分青年学生和官绅两大类.1905年以前,以南方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数省的青年学生为主;1905年以后则以直隶为中心的体制内的官绅为主.二者在日本所关注和学习的内容不同,思想和行动有别;归国后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留日教育是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日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此为对象,考察和分析民国留日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及其成因,并试图分析民国政府在留日学生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在中国占领区培养更多的亲日分子和汉奸,积极扶持各伪政权推行留日教育,在其操纵和控制下,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殖民特征。  相似文献   

8.
1902年6月,留日学生因要求进成城学校学习而与清朝驻日公使蔡钧发生冲突,引发风潮.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有影响的留日学生运动.这一事件发生于清末留日热潮形成初期,既是留日学生不断增多的结果,又是清末新思想与新观念逐渐成长的产物,而社会各方对此次风潮的不同反应,亦显现出清末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城学校入学风潮揭开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序幕,其斗争特点、目标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对此后的学生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况且这次事件虽小,却牵涉吴稚晖、胡汉民、蔡元培、吴汝纶等多位在当时或此后名重一时的风云人物,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其此后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扁朽衰败的清王朝,清政府派遣大量青年去日本学习,人数最多时接近两万人次,如此大规模的留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主要以学习政法科、教育科和军事科为主,他们回国后在政治、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做出了巨走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留日学生与留美、留欧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是:1.人数最多,大体7万人左右,为其他各国留学生总和的近2倍;2.政治性强,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3.双重日本观,日本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侵略政策的刺激,使留日学生常常处于对日既爱又恨的矛盾之中;4.对两国关系影响最大,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充当了反目斗争的先锋,而且掌握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实权,由此决定了对日关系中的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相似文献   

11.
政论学以日本留学生的创作为世纪先锋,奠定了中国人社科的激进传统。留学生政论学试图构思爱国主义的正面理论,并且释放新民政治的强烈变革感情.提倡积极参与政治管理的人精神,是中国集权体制和官本位化社会所欠缺的。  相似文献   

12.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亡国危机,一场空前的留日热潮拉开序幕。这场留日热潮中,虽然女子留学生只占少数,但她们回国后在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等方面极大地促进着女性教育近代化,她们的奋斗历程对现代发展女性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我国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群体中留学人员的学位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留学出国与归国人员发展趋势的分析,考察留学人员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留学工作,以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本对如何吸引滞留国外的留学人员回国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留日学生作家和留欧美学生作家这两个特殊的群体。留美学生作家在文学理论创新上先声夺人,而留日学生作家则在创作上显示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他们虽然存在着差异性,但其最初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甲午惨败,激起了无数国人之扼腕与觉醒。一时之间,众多学子东渡日本。然而学途坎坷,日本政府的故意刁难和侵略野心的不断暴露,导致留日学生一次次的集体归国运动的出现。1905年留日生集体归国运动即为典型。以反对“取缔规则”斗争为契机,他们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以维护国家荣誉和自我生存为目标的集体归国运动。此次运动是中国留日学生一次群体意识的集中进发,并且,通过这场激烈的斗争,进一步加强了留日学生群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尝试,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18.
在英语居所有语种霸主地位已经确立这一现实背景下,在日中国留学生对自己母语汉语、日语和英语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对这三种语言的认识、态度和信念并不会单纯地以个人的喜好来判定,必定会受到社会风潮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确地批判改良派而鼓吹革命理念的言论,在1903年前后大量出现。作为新的革命派主力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形成了一个具有政治热情的知识阶层,并且大多持激进的政治态度。被奴化的恐怖及民族主义立场的坚执,是留日学生创办刊物的共同之处。其爱国激情给国人以血脉贲张的强烈刺激,但这种“激烈”因其以绝望为底色,也根本性地摒弃了政治智慧的可能。凡此种种,于此时小说创作多有反映,文学实绩亦随之增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赴韩中国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式,整理分析中国留学生选择赴韩国留学动机及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以期帮助有意赴韩学习者客观把握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在韩国的学习生活,同时为中韩高校了解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