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突出思想的艺术,散文思维的核心是相似思维,散文创作中相似思维的演变轨迹划出了人类思想的演变历程。中国当代散文从神到人的思维运动轨迹标明了当代文学向人学回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白惠颖 《成才之路》2023,(31):125-128
“以美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融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在具体融合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对教育内容加以丰富,对教育方法加以创新,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各自价值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青年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倡导并实践美育的先驱者之一,对我国美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美育的本质、作用和实施途径三个角度分析了鲁迅的美育思想.鲁迅认为美育的本质就是"以娱人情";其作用是"不期之成果",能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传播知识,辅助道德建设;美的创造是实施美育的前提,还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6.
殷商时期的人们受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和笼统性的支配,使其文化呈现神本特质。社会的动荡,理性的觉醒,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动摇了殷商神本文化的基础,使其向西周人本文化转变。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制礼作乐”的文化创新,彰显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由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文化被后世的儒家继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规定了中国基本走向。将它与西方人文主义进行必要的比较,可以凸现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  相似文献   

7.
张楚廷美育思想是张楚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关美育价值、美育地位、美育内容、美育实施等方面的系统论述对解决当代美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和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为美育理论的科学体系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孔子诗教美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孔子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上。孔子诗教美 育思想的教材观表现在他以不偏不倚的心态选择诗作上;教学观表现在他把诗教同音乐结合起来和主体必须站在仁德的角度来审视诗歌的美感上;学习观则把学诗必须和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主义思想上。孔子的诗教美育思想博大精深,光辉永存。  相似文献   

9.
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作用,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作为美育思想境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以教师的教育激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思想氛围,美育思想境界营造的诸多美育元素作为美育思想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语教学中的美育,人们谈得够多丁,但大多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如何从课堂走出.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是语美育的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因为课堂教学利用教材借助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生追求真善美的人.培养成具有自我审视、自觉向善的健康心态和意志品质的人。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识,还要让其在生活中延伸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形成稳定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1.
西周青铜器的精神内涵和相称比例关系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体现了视觉的美感要求,并向着简单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虚实统一、有无相生中突显了器物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其纹饰以平面表现立体特征,粗细线条表明画面元素的前后虚实关系。雕塑技法使器表平面上表现出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动物纹饰逐渐简化而富有图案趣味。神秘色彩淡化,纹饰重视抒发性情。西周中晚期金文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走向纯粹线条化。字型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线”的自足性得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西周青铜器的礼制化、系列化特色突出,富于秩序感和庄严感。  相似文献   

12.
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孝尚友为基本命题结构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以德为纲,融宗教、道德、政治为一体,在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其"天难谌"诉求"以德配天",开启了中国德治主义原型;其对礼的创造性转换,确立了中国典礼制度原型;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基础衍生传统道德规范,构筑了道德纲领原型。探讨作为原型意义存在的本土化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可为当下政治伦理体系建设提供原型指导,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渐进对接中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原源之辨"。  相似文献   

13.
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与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在西周的学校教育中,尊老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突出的内容,学校是养老的地点之一,学校的师资主要由老年人担任,学校还是尊老教育的场所。在学校中进行尊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略论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时方式,对正确理解铭文乃至更有效地利用铭文深入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周铭文手记时方式,初期沿用殷商的表达方式,初期以后,有了重大改进,开始出现了用月民时的表达方式。总体上来说,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王十月十日干支+叙事式,二是王年+月+上+干支+叙事式,此外,还有用“辰在某某”帮助记时的。  相似文献   

15.
西周"礼"、"刑"法制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礼是在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旨在确认、调整和维护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关系和伦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周礼对西周社会起着法律调节作用,具有法的构成要素: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西周的礼、刑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礼是刑的渊源和基础,礼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西周礼刑法律原则的适用,旨在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官僚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今湖北境内分布有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模的国家.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对此探讨的专文.为此,本文将文献记载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并相互参验,对西周时期今湖北境内众多的国家进行系统研究.为便利起见,本文的研讨将以地区为序展开.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先秦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文学艺术档案汇编,其中表现和表达的各种事和情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挖掘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重点对《诗经》与西周民俗文化研究的史料进行综述,并指出从民俗角度研究《诗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西周时期,作器者分别以七种名义为出嫁女铸媵器。有些器铭虽无“媵”字,但从内容上基本可以推定为媵器。西周时期的媵器,基本上是一器铭一女,这说明西周时期以两国通婚为主;与春秋时期一器兼铭两女,三国通婚相对比,反映出西周时期列国结成婚姻政治政治联盟的必要性尚不迫切。以父的名义为出嫁女作媵器居绝大多数,这说明此时期父权特别强大。从器铭反映的婚姻关系可见,此时期贵族通婚实行等级内婚制;相邻之国往往结成婚姻之国。  相似文献   

20.
"周文"是西周贵族创造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体系的概称。中国古代有一个"文"的传统,其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举世罕值其匹。这一"文"之传统即由"周文"发端,嗣后相续相禅、延绵至今,从未断绝。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文疲弊",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之传统的断绝与衰微,相反这正是其新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从"文"的历史传承角度看,"周文"是诸子百家之母体。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有着无比丰富的"文"之历史,而且对一切诗文的研究都只有在这一"文"的语境中进行,方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