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能簌簌地流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相似文献   

3.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4.
1.突出特点 ,抓住关键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宁鸿彬老师讲《背影》 ,紧紧围绕“背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1)课文几次写“背影”?(学生回答 :四次。)(2)四次写“背影” ,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回答 :两个。)(3)四次写“背影” ,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 :两次实写两次虚写 ,实写一详一略。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找背影 ,现背影。)(4)为什么详写第二次“背影”?(学生回答 :详写这段“背影” ,表现父爱。)(5)“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学生回答 :父亲年高 ,体胖 ,…  相似文献   

5.
记得当年在中学上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时候,尽管老师讲本文如何如何精彩,但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背影”带来的震撼的确要远远大于写父亲的正面肖像。  相似文献   

6.
我教《背影》安徽铜陵五中李茂堂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  相似文献   

7.
【案例】作文课上。师:作者为何要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生:从“背影”中能感悟出父亲那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爱子之情。生:父亲的“背影”既蕴含着深深的父爱,又承载着我对  相似文献   

8.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9.
上完《背影》,我的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出那幅令朱自清先生几次流泪、致无数读者感动不已的“背影”。下一堂课。自然是写“背影”——一般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父母和子女亲情的作文。我上过好几轮《背影》,都让学生写亲情作文,但收效都不大。不少学生觉得写不出什么,写出的作文也十分平常,甚至还有学生把“作文选”中的一些段落移植来交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背影也精彩     
唐金龙 《师道》2012,(12):9-10
记得当年在中学学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尽管老师讲课文如何如何精彩,但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  相似文献   

11.
《背影》中的“买桔图”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第六自然段描绘的一幅“买桔图”,叙写父子离别之情,尤其感人至深。这个片断,紧扣题目,两次正面“写背影”,与开头的“点背影”、结尾的“忆背影”遥相呼应,是刻划父子情的重点段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这个重点段落呢?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事件,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这一段以背影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交代看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本文以体认《背影》作者情思为例,利用回忆性散文“这一类”的“二我差”,对《背影》“这一篇”的特点进行解读。首先通过阅读文本,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分清“二我”;接着,分析其中“二我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聚焦二我矛盾,追本溯源,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此来探究叙述者的叙述意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17.
陈根荣 《现代语文》2006,(10):117-117
“表现人世间最普通的父子之情”(朱国华——朱自清弟弟语)的朱自清散名篇《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然而,我每次读《背影》,总感到朱自清描写“背影”的后面蕴涵着满腔的忧愤——听到了朱自清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强烈不满的“隆隆”“惊雷”。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激发培养儿童的自学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一、解题生趣。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般准确、鲜明、深刻。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大海的歌》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唱过歌吗?”“大海的歌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课文,搞清大海的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高大的背影》我让学生先想想:“背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高大”是什么意思。课题《高大的背影》是说这个人的背影或身  相似文献   

19.
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某老师没有先从时代背景讲析入手,而是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描摩,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如果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带他们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次,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横…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