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这顶“红帽子”应该摘掉》(以下简称“红帽子”)一稿,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被评选为一等奖。回顾其采写过程,主要体会有两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个体、联户办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集体企业“挂户”经营这一现象,过去在我们启东市比较普遍,外县市也有类似的情况。基层干部群众对这种经营模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十届(2005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消息《平头百姓可免费查阅“红头文件”》有幸获得一等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这是笔者走上记者岗位第五个年头“碰到”的一条好新闻,回想起来,心里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闻事件,别人报道了,还有没有再报道的价值?我的切身体会是:有!我采写的《民企包建中方县城》,就是一个从“新闻”里面挖新闻的典型例子。这条消息先后荣获200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虽然几年过去了,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慨颇多。2002年10月7日,《湖南日报》A2版的一篇题为《民企建县城引发大争论》的通讯,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篇文章记述了湖南省中方县将占地5000亩、投资近12亿元的新县城整体包给民营企业———湖南武陵城集团建设,从而引发一场是利还是弊的大争论。读罢此文,我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把…  相似文献   

5.
对于记者职业而言,节庆活动(像建国、申奥成功等重大节庆活动除外)的报道往往易流于一般化,很难出彩.因为它不像重大事件现场那样具有唯一性,也不像重要人物出场那样,具有鲜明的亮点.它就像春节、元宵、中秋节一样,是一个多数人都在过、都在庆祝的节日.像这样一个普遍参与的活动,如何做出新意、做出出人意料的效果,这既是我们所担心的,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抓住营造气氛和点睛之笔来精心架构,突出表现普通群众的奥运激情,使《邯郸群众激情满怀欢庆奥运闭幕》这条新闻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小通讯《两副对联的苦与乐》,出乎意料地荣获安阳市1986年新闻写作三等奖。这大概归于曾使我激动不已的新闻“灵感”吧! 去年8月,我随有关单位的人员到北丰村采访养鳖专业户王敬修。攀谈中获悉他的“罗曼史”。他家,一出门就是漳河,他自幼就在河滩捕鱼捉鳖。三年困难时期,他这条光棍汉靠捕鱼捉鳖为生,整天连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用短消息反映重大题材?别人已重点报道过的新闻,怎样写出新意?我的切身体会是:细心、用心、精心。2004年12月27日,刊发在《许昌日报》一版的短消息《许昌非公经济连创6个“全国第一”》,就是这样采写出来的。这条消息刊发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没想  相似文献   

9.
典型报道难,用消息体裁比用通讯体裁报道典型更难。如何把典型报道采写好,真正让读者满意,是新闻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我们报道福建省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薛德乾的事迹,采用的是消息体裁——《“老薛是我们的贴心人!”》(《闽西日报》2004年11月4日一版),获得第十一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认为,采写典型报道,一方面要深挖典型的时代意义,一方面要从细微处着墨,有血有肉,让典型“可敬、可信、可亲、可学”。选择报道时机薛德乾是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基层农技干部。我们发现这个…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的一天,我在贵州余庆县乡下采访,像往常一样,喜欢在田间地头转悠。走在乡间的田坎上,迎面遇到一群赶场(赶集)归来的乡民,三三两两不停地啧啧赞叹,集中谈论着当地出了个“博士寨”的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顿时心头一热,赶忙与乡民们交谈起来。初步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后,凭着我  相似文献   

11.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2.
我写的《卷土重来未可知》(载1987年10月6日《洛阳日报》)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粗浅体会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即平时积累大量资料,关键时敢于分析推断。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体育新闻现在在我国拥有居国际要闻、时事政治之后的第三位读者群。而体育新闻中最具有可读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4.
党报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多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5.
旧题新作意在“深”———获奖稿《三找犁田人》采写体会□邓经民当我得知《三找犁田人》(原载《黔江日报》1995年5月23日二版-在1995年四川省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消息,作为作者,既感高兴,又始料不及。这是我从1992年以来4次获得省好新闻奖中档次...  相似文献   

16.
计划生育专题《解除后顾之忧,突破计育难关》,先后获得了陕西省1990年度好新闻(广播部分)一等奖、全国1990年度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这组节目能获得这样的奖励,是我始料不及的。《解除后顾之忧,突破计育难关》是一组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报道经验、宣传政策、引导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农村广播专题节目。节目主持人通过分析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入手,分析农村基层干部与计划生育对象的矛盾,指出计划生育工作难搞的关键在于“双女户”难结扎,然后运用相公乡制定六条优惠政策解除“双女户”后顾之忧的事例现身说法,令人信服地指出了一条解决矛盾的新路子。县广播站播出后,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省级一些新闻单位纷纷转载、报道。回顾这组节目的采写、编排和播出经过,可以用前人的一句名言“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来概括。这组节目的产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的。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我,对计划生育工作之“难”深有感触.为了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县、乡、村各级领导,特别是处在计划生育第一线的村组干部,确实想尽了一切可能想到的法子,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但是人口失控半失控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原因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作为一个为农村听众服务的专题节目的采编制作者的我,常常为寻找比较满意的答案而苦苦思索.在平时阅读报刊和下乡采访中,总在注意收集外地的好经验,了解农村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人说某事可干,你可以考虑;当两个人说可干,你就快干;当三五个人说可干时,你就不要干了。”这是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大原对他的接班人传授经营秘诀时说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相似文献   

20.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