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般娇羞,遮遮掩掩;那么,我要说日本作家清冈卓行手下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更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那般朦胧,百看不透,令人浮想联翩,意兴盎然。作者一开篇就这样写道:“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地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这里作者着  相似文献   

2.
3.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一出土,它的残缺式的完美便震惊了艺术界。艺术家们一方面对它的美不遗余力地推崇着,另一方面也为它的断臂进行着元休止的猜测和努力而无助的补救假设,但最终所有的复原企图都成了画蛇添足。日本的清冈卓行就对这些复原企图表示了愤怒,并且用的是艺术的名义。细读《米洛斯的维纳斯》,不难发觉清冈卓行只不过是借之阐释自己的美学观念罢了,他对维纳斯雕像断臂不可复原的理由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看了清冈卓行先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在此写点字谈谈自己的浅薄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二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出自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之手。观点新颖精辟,语言生动富于思辨。可能由于翻译的缘故,有些语句存在着语病和不合乎汉语规范的现象。现仅从汉语表达规范要求的角度,试对课文中一些语句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阅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一气呵成,但思考的目光却可以一直驻留于作者用情感挥洒成的文字中;驻留于作者留给我们二度创作的想像空间中;驻留于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缺憾思绪的旋涡中。  相似文献   

7.
8.
虽说美学的命名,公认是自鲍姆嘉登1750年提出Aesthetics始,可是从古至今,这都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领域。大凡什么事只要一和Aesthetics攀扯上便麻烦多多。手边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很短,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时间也不长,可是那笔墨官司竞一直未曾了断,这令人想起柏拉图的那一声千年浩叹:美是难的!  相似文献   

9.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以下简称《米》)选人高中课本第二册.大家对断臂女神缺憾美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细细品读《米》作,反复斟酌众人的解说、举证,发现了一些让人糊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姚炳辉 《学语文》2004,(2):12-12
一、语言上“虚实相济”作者开宗明义,亮出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很坚决,很主观,不容分辩,大有强迫人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如此秀丽迷人”,全在于“某些东西”烘托;不错,“某些东西”是有两个定语限制,但寻思究竟,又恰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读完第二段,似乎有些着实。作者既感到这是“从特殊转向普遍”的“飞跃”,也认为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其中“普遍”、“完整”无疑即“某些东西”,相对于它们的是…  相似文献   

11.
尹薇 《教育文汇》2003,(10):37-3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幅著名的石雕像,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文章中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对此感到遗憾,相反,认为它‘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我先布置了以下几个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说到词语的品味和锤炼,自然会先想到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它们常常让人品出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对名词的品味和锤炼则说得较少,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内容。名词表示事物,是事物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物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在一篇作品中,作者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名词,有时会不断更换名称。  相似文献   

13.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初读觉得文字优雅,风格清新;再读就会被其处处闪耀哲学光辉的文字所吸引。这篇随笔,主要就是先通过断臂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的遐想,从而来感悟其中某些形而上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4.
简洁为要     
读了1期“教例”其一、其二(非常规性特例),欣喜之余,不禁感到:两周研究,一个半小时演示,动用大量即使是发达地区也难以觅到的学习资源,广延到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等历史,艺术众多领域,这在特定学校恐怕也只能偶几为之。对中学教材和中学教学作繁复化深究广延,是否科学,是否现实?简洁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最高追求(尤其是正常的中学语文教学)。我教《米洛斯的维纳斯》采用的是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简处理法。先让同学面对直观图像(媒体显示)找感觉,即引导他们在感受维纳斯(雕像)美的基础上,将视线集中到残缺…  相似文献   

15.
余兴龙 《学语文》2002,(4):12-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相似文献   

16.
17.
李骏国 《中学文科》2007,(12):91-91
在教学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涉及艺术的审美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于这样认识,教者必须大胆创新,采用民主教学。激活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三篇课例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推动课改进入正确轨道所需要的。积极探索的人越多,冷静思考的人越多,坦诚相言、敢于思想交锋的人越多,就越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是非利弊,越有助于真正搞好课改。那些课例所显示的求新求变意识及其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而存在的问题则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值得深思的。亲爱的读者朋友,下面三篇短文所持的意见您以为如何?我们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本栏目研讨,对发表的课例与评说,说出你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7年第8期发表了杨先武老师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一文,杨老师认为:“‘父亲’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父亲的可悲在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为中国农民的落后状态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叹息。父亲的故事不过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不能不道德相待并缺乏相互尊重的现象。父亲渴望赢得尊重,但他并不懂得怎样才能赢得尊重。只能迎合世俗观念.费尽体力筑高自家的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美味需要恰当的火候,好戏更要角色定位准确。俗话说,“过犹不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前两个教例在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同时,局部出现了“越位”。《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艺随笔作为课内自读篇目,训练的重点是“研究探讨并深入领会”阅读的迁移能力。由于高一学生一般欠缺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而且辩证法的有关哲学知识到高二政治课上才接触到,所以文本中一些“关键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既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这就要求教者补充相应的知识,提供外部语境,从而使学生结合内外语境,领会文章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