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教育客体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着标明自身新意的独特属性,即多极主体性、双向建构性、平等对话性等。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因此,需要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的过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尊重学生,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之间交往的平等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及实践性,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途径之一,对教育者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是基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有交互性、平等性、价值涵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突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单向作用关系,倾向于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关系。交往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与其认知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既充满张力,又相辅相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性是促进交往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精神性交往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双向互动、对话沟通。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存在交往主体客体化、交往客体抽象化、交往向度单向化、交往程度肤浅化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构需要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活动,因此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素。以平等、理解、欣赏、关爱为主要特征的朋友关系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交往关系。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提升交往水平、营造理想的交往环境等途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多种教育方式。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与交往,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效、合理、正常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会贯通交往理性,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性的认识互动交往的不足与弊端,在交往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把交往中的障碍、压力和不良习惯控制在最小限度;另一方面要学会理性交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中提升各自的交往资质,遵循共同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合理调控自身情绪,能够换位思考,真诚地对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普遍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李裕 《教育探索》2009,(6):110-112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虚拟语境与现实语境一起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络语境具有无中心性、虚拟性、漂浮性、情景性、全球性的文化品格,它对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方式、心理发展和话语方式具有双重作用。在网络语境中通过自律教育、疏堵结合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等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要么片面地强调"教师中心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中心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共同客体的双边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应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指导下,本着坚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只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利益满足需要,更是一种实践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与主体自觉接受客体价值要求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依托,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平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水平并能主动参与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从而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王书侠 《培训与研究》2008,25(3):104-105
借鉴哲学和交往理论中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征,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两者形成“主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的结论。确立“主体际说”时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师生互动强调交往与合作,强调民主与平等,强调生成与创新.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的措施包括改善人际交往、应用信息技术和加强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8.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沟通、对话为前提,通过一次或多次商谈达致共识,具有人本性、对话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情景、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等阻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及应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相似文献   

19.
90后出现在大学校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而交往作为促进人的普遍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交往是90后现实交往的缺失、全球化呼吁、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结果,应该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重视情感间的交往纽带,关注动态间的交往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和现实的生活来建立交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中,大学生主体性、话语权的缺失,教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等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缺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增进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