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主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近代启蒙以来,主体得以确立,主体性得到了蓬勃发展,至黑格尔达于顶峰。当然启蒙带来是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带来了解放,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奴役,它给主体带来了新的枷锁,人的主体性得以埋没,人成为启蒙的牺牲品。而这恰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主体思想的揭露和回顾探讨了启蒙下的主体命运和启蒙幻灭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主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近代启蒙以来,主体得以确立,主体性得到了蓬勃发展,至黑格尔达于顶峰.当然启蒙带来是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带来了解放,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奴役,它给主体带来了新的枷锁,人的主体性得以埋没,人成为启蒙的牺牲品.而这恰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主体思想的揭露和回顾探讨了启蒙下的主体命运和启蒙幻灭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在哲学上实现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可能性选择是建构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与此相适应确立的主要是单纯客体性思维。近代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形态,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主要是单纯主体性思维。当代哲学之所以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这是由当代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学科分化的加剧,现实生活给哲学提出的迫切问题是探讨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分化了的主体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表现在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方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它既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又吸收了单纯客体性思维、单纯主体性思维的合理性,使人类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以前的各派哲学都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从变革思维方式入手,在艰辛探索的基础上,确立了感性活动原则和实践思维方式,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科学的人与自然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探索、建构、确立和展开四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哲思课题,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人对自然心存敬畏;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工业社会,人对自然攫取、破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演进都会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转变在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13.
合理主体性的确立:走出人类困境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有人认为 ,当今全球问题或人类困境的理论根源是由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论等哲学观念 ,并因此主张消解主体性原则 ,而重新回到客观性原则中去。事实上 ,全球问题或人类困境是由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如果把其根源简单归结为主体性原则引导上的失误 ,并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一原则 ,不仅有失偏颇 ,而且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倒退。简单消解主体性原则 ,决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反 ,只有通过反思传统主体性原则 ,摒弃其中的不合理因素 ,逐步确立科学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 ,才是人类走出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环境创设与幼儿哲学思维启蒙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幼儿哲学思维启蒙为例,分析了环境创设与哲学思维启蒙教育的关系,然后结合环境创设引发幼儿哲学思维启蒙的现状,从明确思维启蒙原则、贯彻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重视环境创设中材料布局、促进师生间互动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通过这些建议给幼儿哲学思维启蒙研究带来实质性帮助,充分发挥环境创设在幼儿哲学思维启蒙中作用,培养幼儿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确立的主体性原则高扬人性,使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以往学界对笛卡尔哲学的研究只是从他的怀疑方法以及"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探讨其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意义.而对笛卡尔哲学中关于"上帝"的思想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实际上,"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联系了"心灵"和"物体",并且是使人能够在思维--存在的框架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桥梁和保证.笛卡尔对"上帝"的处理方式直接改变了中世纪神学中上帝的地位,开启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整个哲学发展历程的主题。“认识你自己”确立了人类的历史主体性,使哲学能够正确评估人类自己,培养人类的“自我意识”,这对哲学和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中,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针对神灵思维和主体思维提出的。神灵思维是人类的蒙昧思维、原始思维和前现代思维;主体思维是现代思维,是对神灵思维的扬弃,人走出了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牢笼,绽放出主体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逐渐使主体陷入了自我论的逻辑,自我成为了神灵的替身。现代主体思维成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枷锁,更是教育公平思维发展的桎梏。而主体间性思维是共存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差异思维、后现代思维。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牵涉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等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路径。从根本上、根基上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公平思维重建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哲学历史观变革的关键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使历史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历史观的虚幻的主体性,使得历史观的时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历史的辩证决定论。马克思实践历史观在当代往往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受到了非决定论的强烈挑战。  相似文献   

20.
陈用芳 《南平师专学报》2001,20(3):16-20,24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实践论的思维方式。由于实践论思维方式合理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势必会产生久远的历史魅力。当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新发展体现在我们党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