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包含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工作日界限、八小时工作制等内容的工时理论,这一理论指引和影响着各国的工时制度改革与工时立法。中国现行的工时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用工双方对多样化、弹性化工时制度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的用工需求,中国未来的劳动立法应继续以马克思的工时理论为指引,及时推进工时制度改革,既能有效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又能满足新型用工方式弹性工作时间的需要,从而有助于保障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国家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助力中国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呼唤闲暇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连续进行了两次工时制度改革。随着“五天工作制”和“五一”、“十一”长假的实行,公民闲暇时间占有量大大增加,普通市民通常每年可享受10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每年则享有18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特别是2000年教育部提出要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空前拓展,这为学生视野的开阔,个性的完善,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理应受到赞誉。但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闲暇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有些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为便于管理或以学习竞争为由,肆意剥夺孩…  相似文献   

3.
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使得远程劳动这种用工形态渐为国内众多行业所青睐。但远程劳动时空分离的特性对我国《劳动法》工时制度的适用提出了挑战,使之陷入诸如工时适用不兼容、远程加班举证难与次生道德风险等困境。为破解上述适用困境,一方面应在现行《劳动法》框架内拓宽特殊工时制度的适用对象,发挥劳资合意与集体协商机制在工时适用中的调节作用,在工时与加班纠纷中采取举证责任推定与个案实质判断相结合,并以软法性规则构建劳动诚信职业伦理等;另一方面应在企业管理上狠下功夫,要求企业严格规范自身工作系统的运作、显明化内部加班规则,从法律制度建设和企业管理优化两个层面多措并举,构建一个灵活多样的相机型劳动工时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信息万象     
我国有望实行带薪休假制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酒店度假村网络经营研讨会上透露,国家旅游局已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在我国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虽然我国相关劳动法规已有带薪休假的规定,但全国各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这一制度的执行情况不一,尤其在私营、合资企业带薪休假制度推广面有限。这位负责人称,如果国家旅游局的这一建议被采纳,国家将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中国城市职工可供休闲的节假日将由 114天增加到 120多天,这意味着城市人口一年中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休闲时间,休闲将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是扣除了必要生理需要时间之后的非劳动时间,因为生理需要时间的非劳动性而将之归入自由时间领域是对马克思相关界定的误读与误解。自由时间是休闲时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休闲字眼,但他关于人们在自由时间中所从事的自由活动的相关论述是对休闲的最好诠释。当然,自由时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展时间。马克思的理论旨趣在于探求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实现途径,休闲的自由并不等于无的放矢,自由的休闲活动必须渗透主体精神,彰显人的自我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制度是劳动关系的调整器,它决定和影响着劳动关系运行的状况。当前,我国虽然已初具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政策体系,但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这既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因此,要走出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困境,需要我们以科学性原则指导法律制度建设,在制度实践中实现劳动者的"增权"以及改革和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仲裁前置,一裁二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模式在立法之初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传统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的仲裁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并非完美无缺,大量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在确立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各种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休闲方式选择日益繁多的今天,带着"文化味"的休闲方式将是新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走向之一。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休闲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多形式、全方位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对休闲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条例》在实施的近7年时间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工伤认定48小时的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较多,与我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宗旨不相适应。因此,我国现阶段有必要借鉴较为成熟国家的"工伤认定"制度标准,以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条件,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更具有"人性"。  相似文献   

10.
公正、及时、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司法实践中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在分析该制度的缺陷后,提出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改革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
"技术"是反思休闲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技术变革引发了现代时间观念,进而改变了人类的休闲观念;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规训而导致审美救世主义的产生,但这种虚幻的构想注定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落实;随着"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技术与休闲全面统合,这迫切需要我们提升休闲的美学品质。允诺休闲,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沉入"审美而非"沉溺"审美化。唯其如此,人才能在日常休闲中通达诗意的生存境界,休闲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由于“周五工作制”的实施,给高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都提出了新课题,也对大学生周末休闲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如何调整旧工时制下的习惯以适应因“周五制”带来的大学生新的需要,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促进自己的全面成长,是摆在高校领导、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就双休日的有关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年多的双休日实行,其社会意义是积极的,它充分证明了我国生产力发展长足进步,生产效率足以实行“周五工作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3.
闲暇及闲暇教育是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使闲暇教育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的,则是1965年关于成人经验和闲暇问题的布拉格国际会议。我国从1995年起,经过两次工时制度改革,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将近有1/3的时间处于闲暇状态。因此,闲暇及闲暇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休闲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从而实现"成为人的过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表明,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休闲教育观念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摆脱劳动时间限制的自由发展追求,但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物化特征。休闲的自由时间并没有真正摆脱劳动时间的束缚,而是表现为劳动时间的产物或延续,表明休闲没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真正的休闲不仅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而且应当消除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单纯对立,努力实现主体自由时间与内在精神空间的关联与转换,确立自由时间在主体意识层面的积极的内容建构,促使休闲成为表征主体个性存在特征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6.
大学历史使命的达成和本质功能的释放同其用人以治事的方式和制度密切相关。大学欲真正"去行政化",用人制度改革则必不可少。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用人制度改革,不能简单地指向大学的行政级别,而应采取职业校长制、聘用制度下的教育职员制和"双轨"型的教师聘任制三种制度有机结合的技术框架,对大学用人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休闲与休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增多,休闲与休闲教育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对休闲和休闲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休闲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许多地方的初中已经开始实施劳动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尝试解决劳动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确保劳动教育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推动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思想是刘少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教育改革设想,旨在尽快地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解决长期存在的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相脱节的弊端。尽管建国初期教育设施条件艰苦,但是刘少奇的这一思想仍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效。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如保送生制度、特长生制度以及自主招生制度。近期,三大"高校联盟"的建立和扩大,使得自主招生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平均每年至少有10多万人报考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考生及家庭。从某种角度上讲,这场"抱团大战"隐喻着中国高考改革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