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四件事 :一是“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 ,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二是母亲让客人吃荔枝 ,为“我”解围 ;三是母亲虽然喜欢吃荔枝 ,但是总把大个的留给“我”吃 ;四是母亲去世前把“我”给她买的新鲜上好的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孙子吃了。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 ,巧妙补白等来感受家庭亲情 ,唤起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关心的人文精神。一、细读…  相似文献   

2.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是一篇散文,课文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是把大个的给“我”吃。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荔枝》这篇课文。不知怎么搞的,这篇课文我读了好几遍,怎么也读不烦,读不厌。它  相似文献   

5.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是在写荔枝,如果不是,那它主要写什么?【解决方案】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但细读过后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思人,托物寄情。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在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难点提示】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解决方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那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见、尝不到她最喜欢吃的荔枝了。我多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如此鲜灵的荔枝,能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啊!【素养提升】1.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一)理清文章线索,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一、走进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师:请说说你从课文的哪几件事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生:给儿子买沙果;客人来时,端走沙果为儿子消除尴尬;把大个的荔枝留给儿子吃;在临终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小孙子。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4)
已经教了六年小学毕业班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我几乎篇篇熟记于心,但每次读《荔枝》一文,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依旧每次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荔枝》一文的作者是肖复兴。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荔枝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后来有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  相似文献   

9.
陆岩 《职教论坛》2003,(10):40-40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名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两篇课文的教学大多得心应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少青年教师也把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上岗达标或展示才艺的必选篇目,上出了一堂堂好课。时至世纪之交,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化,审视这种变化并思考其前因后果,或许能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同时结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就能进一步更新。《南州六月荔枝丹》写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荔枝还是稀罕的物…  相似文献   

10.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25):39-40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孙的钟爱之情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节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表达自己敬爱父母的心意。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谁来朗读自己搜集的歌颂母亲的名言或诗歌。3.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后,觉得这篇课文用《荔枝情》做题目更为妥当,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研读课文,寻找答案。二、自主自学,整…  相似文献   

11.
马静 《教育学报》2001,(4):29-30
在讲高中语文第一册说明文单元的时候,我调整了一下课文的排列顺序,将<南州六月荔枝丹>调整到<景泰蓝的制作>一课之前讲.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明确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狼和小羊》(六年制小语第四册26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狼想吃小羊,但是没有理由,就故意找碴儿。狼的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但狼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篇课文的重点是逻辑的训练。教给学生对任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作者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处处紧靠题旨,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引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民没有用的人”这个道理。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讲到议花生这一段时,遇到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花生有什么好处?它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2.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课文浅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它用文艺散文的笔调,科学地描写和介绍了荔枝的几个主要部分(果实、花、种子)及有关事项。读了木文·能使我们得到关于荔枝的一些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编排了《画鸡蛋》、《吃墨水》、《补丁》等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介绍的都是伟人、名人生活学习的片断。通过学习课文,要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这一类写人记事的课文,要使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龚新春 《云南教育》2001,(19):33-33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自悟课文中所介绍的这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当代迅速发展的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提炼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读题,让学生理解“新型”的含义,从而认识课文中介绍的玻璃与普通玻璃不同,它是一种新类型、新品种的玻璃。然后让学生质疑,紧紧抓住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是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吃不到葡萄说是酸的,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只有小猴子敢于亲自尝试。"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背课文     
<正>父亲:东东,快把这篇课文背完,我带你去吃烤全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