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夕节考述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2.
夏夜晴空,抬头仰望,满天繁星。北边的天空,浩浩银河的西岸,有一颗十分明亮的星,她就是传说中的“织女”,河的对岸,另一颗同样明亮的星是“织女”的夫君“牛郎”。他们隔河相望,数千年如一日,只为七夕的一次全家团聚。民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被人们称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还有“七姐会”等其他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本文通过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夏夜的星空无比灿烂,当你坐在草地上仰望星辰,会不会和我一样,在猜想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如果有,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关于七夕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两问七夕节     
《中学生天地》2009,(7):91-92
夏日夜空,群星闪耀,其中,有两颗星星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特别密切,没错,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每到这一天的夜里,人们都会仰望天空,想起那个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推动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至今,中国节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等;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等;三是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近年来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逐渐兴起,但其原本内涵却在西方情人节的强势冲击下被掩盖了。因此,正确认识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取长补短和创新融合,促进七夕节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七夕因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痴情男女的美好愿望。男女鹊桥相会,佳期不再,欢愉苦短,往往被一些民俗学者误会成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并非西方情人节可比,七夕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因素。二者有不同的文化渊源,经过不同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过滤,考诸希腊神话,其阿多尼斯节却与七夕庶几近之。通过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与探寻,阐释了七夕与阿多尼斯节在文化习俗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与圣瓦伦丁节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3.
七夕诗话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人们仰望苍穹中的繁星,往往会联想起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情人节里,更值得我们谈论的是那些关于七夕的美妙诗词。  相似文献   

14.
七夕发源于中国,目前世界上很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喜欢庆祝这个有情有趣的节日.因为承载着牛郎织女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近年来七夕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十二星座的你该如何别致地度过这个中国的情人节呢?  相似文献   

15.
"种生"的风俗应是七夕种巧芽的变异,现在的陇东、南还留有相对完整的这种仪式。挂"鹊桥图"是牛女故事在800年前的一眼涌泉,它让我们追溯到牛女故事在当时民间的繁盛情况,更让我们明白至今留着有关牛女故事精美绝伦的剪纸、年画、板画、木刻等民间艺术的原因。金元之际杜仁杰的《七夕》套曲给我们展示了十三世纪初中原一带详尽的七夕节流程:准备→乞巧→验巧→饮宴→娱乐→醉收→迟散。  相似文献   

16.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郭石磊 《考试周刊》2011,(88):25-26
本文从中韩两国七夕节的由来、风俗、食俗等三个方面对比中韩两国七夕节传统风俗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七夕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历代不少诗歌都记载了大量与七夕相关的民俗事象活动,诸如牛女团圆、月下乞巧、曝衣曝书、乞富乞寿、吟诗作赋等.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细体味和解读,一方面能使我们了解古代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风情;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讨这些民俗事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而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汉水七夕文化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没有好结果,牵牛将被迫离弃织女。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流传的牵牛织女神话中,牵牛已经成了牧夫(牛郎),他和织女已有了夫妻关系,而且是被迫分离的悲剧,显露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