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一无所有"原作"空无所有",较早见于早期汉译佛经。根据其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动因,证明增订本《神仙传》该用例为后人所改。"一无所有"的演变过程表明:社会的发展为词语乃至语言的发展提供契机,人类的认知又牵引着语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某日,吝先生与啬先生相约于子虚山乌有亭饮酒赏月,原说好吝先生带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十分小气,不肯多花一分钱。 中秋佳节到了,两人都按约准时来到子虚山乌有亭,两人见对方  相似文献   

3.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所载木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反思》一文,所言"李白宫廷应制词"云云,乃纯属一种子虚乌有之说。原因是,李白生前并无所谓的"宫廷应制词"。该文所认定"李白宫廷应制词"的两个方面的理由,均无法接受材料的检验,因之,该文据以提出的"词体发生于盛唐宫廷"之说,也就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4.
"胥靡"一词较常见于古代典籍中,各家对它的解释存在一些分歧。"胥靡"的基本义为奴隶,《辞海》《汉语大词典》另将"胥靡"释为"空无所有"并单独立项的做法不妥。  相似文献   

5.
"子虚"和"乌有"原是两个人,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杜撰的两个人物.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写道: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了国家所有的士卒,准备了众多的马车,带着子虚一起前去打猎.打完猎后,齐王问:"你们楚王的排场比得上我吗?"子虚回答说:"我只不过是楚国的山野之人,哪里见过什么世面.幸而当了楚王十几年的侍卫,时常跟随楚王一起出游,猎场就在皇后的后园,即使这样我还没有看完,楚国那么多的大泽胜景就更别提了!"  相似文献   

6.
《子虚赋》、《上林赋》好似一出戏的两幕,第一幕以齐、楚矛盾为主,子虚、乌有竞相夸饰争胜;第二幕以天子同诸侯的矛盾为主,亡是公批判齐楚诸侯和子虚、乌有,力推天子。在这出戏中,自从子虚先生的夸饰开了头,夸饰争胜就陷入了连锁反应,而且争胜的形式很特别。乌有先生一面以伦理的武器批判子虚先生“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实乃“彰君恶而伤私义”,一面又极夸齐国苑囿之大——“吞若云梦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随之而来的亡是公也同样先拿出仁义之道,批判子虚、乌有“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接着他也大夸天子苑囿之大,围猎之盛,最后落入了夸耀天子解酒罢猎,普施仁义于天下的美举。而子虚、乌有听后为之“愀然改容,超若自失”,表示见教受命。  相似文献   

7.
"清早"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到了元代,尤其是在元杂剧中,"清早"往往与"大"、"晨"组合成"大清早"、"清早晨"使用。明清时期,"清早"一词的使用很普遍了,在小说与戏曲中更是屡见不鲜。"清早"中的"清"为"侵"之变声,是深邃黑暗之貌的意思。"清早"与"侵早"、"早晨"、"清晨"、"昧爽"的意思一样,是指天欲明未明之际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置涪陵县于郁山,三国时置涪陵郡,以至唐置黔中道,使彭水地区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的要地。开发盐、丹地方产业为特征的"黔中文化",源头在郁山。几千年年来郁山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仅先后修建的庙宇就有"九宫十八庙"的种种传说,对应考证不同版本的地方志,有关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坚信"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抓好"小",积累"小",才能赢得"大",抓稳"大"。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语文水平,也是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4.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记叙文,课文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其实,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追寻"提质、增效、减负",也是如此。一、减少"讲解"增加"朗读"在阅读课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吕艳艳 《考试周刊》2013,(71):172-173
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能使人变善,从而变得高尚的行动.""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长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德育作为教育的一大支柱,如何利用当今广受欢迎的影视材料推进教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笔者认为影视如果能与德育教育很好地整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17.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19.
马莹石 《考试周刊》2010,(33):122-123
在日语中,"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本论文对"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表示目的时的异同点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总结,旨在给日语学习者一些帮助,并希望可以给日语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