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2.
课堂的主导情绪应先是快乐的教学情绪气氛,让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教师运用情绪的感染功能,以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导致师生共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3.
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自己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使自己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一、控制冲动教师的工作很繁琐,时常会有令人愤怒的事情发生,若是一碰到这些问题就发脾气,这不但无济于事,对青少年来说还是一种心理虐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1.教师在遇到学生使自己生气或在教学教育中遭到学生的反抗时,要换个角度去想,可能是由于教师思想的局限性,引发学生的不满反抗;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已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胆小的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害怕参与体育竞赛而埋没了自己的体育才华,失去了开发自己运动潜能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总是扭扭捏捏,满脸通红,因为胆怯而不敢面对并展现自我……这些胆怯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并不少见,共同特征是:惊恐、焦虑、局促不安、手足无措,言语和肢体行为出现异常。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势必影响身心健康,导致自卑、厌学等心理。  相似文献   

5.
彭春 《考试周刊》2012,(79):122-123
在对基层赛艇运动员的教学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运动员在训练时,如果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就会显得精神振奋,训练热情高涨,动作也显得轻松有力。相反,如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就会显得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往往懒于参加运动和训练,明显地影响其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及动作完成的质量,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身体伤害事故。由此可见,情绪对运动员的训练及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我们在对运动员进行教学时,要特别善于激发和保持运动员的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其在鲜明、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支持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与运动行为,提高赛艇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情绪智力有着自然发展的趋势。但是,经过情绪智力培养的孩子与没有经过情绪智力培养的孩子相比,更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懂得安抚自己,较少产生负面的情绪。从生理的角度而言,这些孩子常处于放松状态。压力荷尔蒙及其他情绪激昂的生理指标都较低,身体都比较健康。就行为习惯而言,这些孩子还具有许多社会性的优点,如在同伴中人缘较佳,交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韩新霞 《山东教育》2011,(25):54-5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被列为当今教育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激发音乐情感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轻松愉快的情感有利于人的思维活动。音乐恰恰可以使人处于一种平静、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也正是创造所需要的状态。每天能够欣赏音乐使自己处于一种平静的心境之中,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付广英 《辅导员》2010,(6):27-27
自卑是对自己失去自尊心的一种悲观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通常容易放大困难,处于孤僻、悲观状态,偶然又会以暴怒、忌妒、自卑过甚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身为人师的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呢?笔者以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情绪健康的教师,一般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是平衡的、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消极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的失调。就是说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并且总是积极增力的情绪居优势地位。在教育实践中,保持愉快的心境,保持情绪稳定是教师健康情绪的主要表现。一、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亦即人们常说的心情。这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多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如处于心情愉快的积极心境时,  相似文献   

10.
张杰 《中国教师》2009,(Z1):375-375
<正>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是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悦、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以及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作为教师,情绪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和健康,也影响课着  相似文献   

11.
正有调查显示,许多小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表现出紧张、多虑、退缩、恐惧、躁动、焦虑、忧郁、消沉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令人担忧。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个体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愉快、开朗,则在人际交往中较受欢迎;相反,如果个体的情绪困扰长期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能与人正常相处,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也有损身心健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焦虑、压抑及一些身心疾病,甚至引起神经衰弱或精神病。因  相似文献   

12.
陶静 《河南教育》2004,(9):32-32
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或者亢奋,或者低沉,或者平和。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情绪状态必定伴随着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中,并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潜在地影响阅读效果的情绪状态就是接受心境,它是现代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和明确学生的接受心境对于上好阅读课、提高阅读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接受心境一般有3种类型:欣悦、抑郁和虚静。欣悦是亢奋、欢快、情绪激昂的接受心境;抑郁是欣悦的对立面,是一种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接受心境,这两种情绪状态都不太适合阅读。  相似文献   

13.
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助人意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自编故事和对儿童的提问,根据儿童回答中涉及他人情绪状态的程度,将儿童的情绪认知分为与故事内容无关、只涉及情境信息、自己经验的投射、共感的理解、再加工的理解5个水平,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情绪认知处于情境信息的描述和自己经验的投射阶段,7岁以后共感理解和再加工的理解占优势;情绪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对幼儿的助人意向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凡 《考试周刊》2014,(81):171-171
生活中影响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因素往往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5.
钢琴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在音乐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钢琴表演过程中,钢琴演奏者及倾听者都必须保持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发挥钢琴的最佳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钢琴演奏必须处于绝对放松状态。要想演奏好音乐不仅仅要掌握演奏的技巧,还需要把握好情绪状态,从而使肢体动作保持协调。但钢琴者在演奏时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会导致情绪紧张进而影响演奏的效果。如何把握放松与紧张的情绪,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王翊 《初中生》2007,(5):61-61
比赛场上经常会看到有的运动员一反常态,做出某些匪夷所思的举动,这都是因为在高强度的竞争对抗中,运动员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情绪异常紧张所导致。第10届美国洛杉矾奥运会的拳击场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相似文献   

17.
刘丽娟 《农村教育》2006,(11):49-49
内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抓住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或在玩耍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注意力、情绪和兴趣都处于主动的积极状态之中,最容易接受道理这一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萍  王梅 《今日教育》2006,(11):27-28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儿童的情绪极易变化、喜怒无常,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那么他就难以与同伴甚至成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孤独、焦虑,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乃至其一生的发展。如何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这里结合我园情绪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就孩子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谈一些具体的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谭思棪 《湖北教育》2006,(10):51-52
教师的骄傲与自豪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自己能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但是,由于教师长期对学生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很少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常常导致事与愿违,不知不觉地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为悲哀的是,部分学生与老师势不两立。作为教师,我们在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科学合理,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对待自己未知的态度,折射出了教师的教育思想。畏惧未知,掩饰未知源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错误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学生情绪、挫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不良后果。教师应与时俱进,正确对待未知,承担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