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对于这场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观望到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独秀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过程与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一致:陈独秀最初从民主主义与社会进化论角度看待十月革命;苏俄宣言与巴黎和会的双重刺激加快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认同;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彻底接受了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陈独秀,历来就有不同意见。打倒“四人帮”以后,在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学术界又开始了对陈独秀评价的讨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联系的是承认不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从目前讨论情况看,凡认为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般都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相反,则只承认是党的发起人。我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一个不够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前史学界对陈独秀的评价基本趋同于:他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这很能反映在他一生中的两个发展阶段中——从秀才到中共总书记,从总书记到反对派。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倡导和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之先风,192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于1921年领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共两党合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学术界观点不一。文章认为,陈独秀是在1920年下半年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但是其转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而他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一些论著中,总是说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始终是反对农民运动,轻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的;对陈独秀所说的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中有“‘过火’行为”一语,则指责为“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运动的污蔑”。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看法,向大家请教。(一)陈独秀并没有否认农民运动的重大意义“陈独秀从来就轻视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农民运动”。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结论了。可是翻开史料查证一下,却找不出确凿的根据。一些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论著,往往引证陈独秀在1923年写的《中国国民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法兰西文明与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渊源于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他尤其崇尚法兰西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就是法国革命民主思想深远影响的反映。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轨迹既有其进步的一面,他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其早期民主思想也有着矛盾和混乱的一面。这对他来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刘大白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参与者。1920年5月他参加了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的名义召开社会主义和中国改造问题座谈会;8月又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来因工作、身体原因以及对陈独秀家长作风的不满而退出。但他并没有倒退,而是积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积极宣传,指出共产主义潮流势不可挡,中国应该做俄国的朋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进行彻底革命,并批评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参与组织和领导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组织"悟社",在他家里催生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和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革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是其历史光荣的一面。但是从党的“三大”以后,陈独秀却一步一步向右的方向走去,终于发展成一条对革命危害极大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这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呢?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一、从主观上讲,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根深蒂固,这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反封建”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的利与弊直接影响后来中国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败,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陈独秀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在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限问题上,党史学界一直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五四运动开始时;1920年春;1920年夏;1920年底,1921年初。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看他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就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质变和飞跃,这不是在书房里看几本书所能完成的,而必须在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只要有一个地方不解放,红旗插不遍全中国我就不回来。”这是“直南播火第一人”王子清曾经立下的奋斗誓言。王子清1903年出生在河北磁县岳城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慧,酷爱读书,较早接受了进步思想和新文化。1919年,还在学校读书的他,赴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的革命热情和组织能力深受李大钊的赏识。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党内合作”思想既有正确的东西,又包含着严重的错误。他提出的各革命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大联合;把国民党改造成集中全国革命势力的中心;改组国民党是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先决条件和进行民主革命的基本工作;在国共合作中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等思想都是正确的。但他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成为国民党“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的根本失误,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失误。当然,陈独秀的“党内合作”思想有一个从以正确为主到错误为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人物。无论是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史,近代政治思想史,还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教育史,戏曲史,文学学等诸多学科都要涉及到他。而要研究中国现代的报刊编辑史,则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了。他主编《新青年》影响之广大、之深远,是空前的。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对陈独秀有过一个中肯的论价,他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第二阶段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高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旗帜,主张无产阶级民主;第三阶段是在与自己的托派朋友无休止的争论中,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又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基础,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众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他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顺应革命形势,在文化领域“呐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瞿秋白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出理论传播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历史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是理论传播的前提,同时理论传播又孕育着新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20.
图一列宁与喀山大学革命学生在一起1887年,列宁十七岁时,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并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不久被捕流放,1887年,重又回到喀山.在喀山期间他第一次受到革命洗礼,并开始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图二列宁同他在彼得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一起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