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平凹笔下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产生是由人物性格、命运乃至社会的残缺酿成的。人的灵魂的被束缚、主体精神的失落与社会现实之残缺面,主导了人物的残缺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的探求、对社会存在方式、价值及历史文化心理的观照。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所有的事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人只是在上天设计的路线图上前行,谁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这样的路线图反复无止境,直到有一天你心灵的系铃人来到你的身边,将你身上的绳子解去。你自由了,成为挣脱命运捆缚的胜利者,标志着你将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3.
伤良驹     
文中的千里马开始的遭遇和许多现实中的人一样,都是被种种束缚牵拉住奋飞的四蹄,如果它不逃走,那它的命运则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终了此生。好在千里马及时醒悟了,  相似文献   

4.
伊迪丝·华顿并不是女性主义作家,但她在很多作品中描述了妇女的低下身份和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她对当时妇女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压迫女性的反抗声音和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的时候.伊迪丝·华顿再次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伊迪丝·华顿在她的创作中关注女性命运和生活。她突出强调了女性受男权社会压迫和束缚的悲惨命运。这些妇女永远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相互伤害。《纯真年代》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旨在引起人们对当时妇女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指尖找自由     
郑梁  郭美 《现代语文》2005,(2):28-28
拥有花季的我们,也同样拥 有烦恼,爸爸的望子成龙,妈妈 的望女成凤,老师的唠叨,漫天 的试卷,快使人窒息。让我歇一 歇吧,我想拥有自由,我想拥有 全新氧气! 风筝最喜欢自由无拘束, 喜欢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但 风筝线始终拉着它,就是不让 它跑。于是它就开始寻找自由, 想法挣脱线的束缚。我们也有 着风筝般的命运束缚,命运似 乎是天定的,人都得忙碌地过 一辈子,为着将来作打算。而自 由是人人向往的,所以人人都 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自由--指尖找自由,我也在找。  相似文献   

6.
李人式的妇女形象是一个“追求、拼博、失败”的悲剧人物群像 ,都有一个由“奴隶 (非人 )———斗士 (人 )———奴隶 (非人 )”循环式的个人奋斗史。因此 ,女性在任何时期都受着种种有形与无形人性恶的束缚与压迫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放的 ,失败的痛苦 ,往往多于胜利的欢快。李人式的妇女形象都具有悲剧性命运。她们集中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妇女的种种心路历程 ,尤其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强烈。  相似文献   

7.
士人命运的悲剧性是《史记》悲剧意蕴所在。士人命运的悲剧具有二重性,具体展现为三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士人自觉的臣服于客观环境,在名利的追求中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主体人格;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和主体人格两者之间追求一种调和的存在,明哲保身;另一部分士人在客观环境的束缚中追求主体人格的独立存在和价值的不朽。他们共同表现为以君主意志和客观权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对人的主体意志的摧残。士人命运的悲剧二重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追求自我发展的无限性与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悲剧性冲突。  相似文献   

8.
曹禺在剧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繁漪的形象。从繁漪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在生命本能促使下开始了对幸福的追求,但受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家庭出身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她失去了自我,在意识的觉醒与忘我的追求中走向了毁灭的道路,在爱与恨都燃尽后,完成了她的悲剧命运。繁漪的悲剧命运也正蕴含了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及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李Jie人式的妇女形象是一个“追求、拼搏、失败”的悲剧人物群像,都有一个由“奴隶(非人)--斗士(人)--奴隶(非人)”循环式的个人奋斗史。因此,女性在任何时期都受着种种有形与无形人性恶的束缚与压迫,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放的,失败的痛苦,往往多于胜利的欢快。李Jie人式的妇女形象都具有悲剧性命运。她们集中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妇女的种种心路历程,尤其要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强烈。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11.
西塞神舟会以其独特的送瘟神的形式与其他三个端午习俗一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活化石般完好地保留着楚地先民在恶(五)月祭祀、驱邪、祈福、纳祥的某些生活印迹,展示了端午节俗的原始自然属性。前人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史传说、地理环境为梳理神舟会的源流脉络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南禅左派般若人生 ,即南禅左派对人生若干重要问题的智慧觉解。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生与死 ,出与入 ,凡与圣 ,善与恶 ,理与欲。本文选用一系列禅林语录和故事 ,分析了南禅左派运用般若最高智慧对人生这五大难关的戡破、贯通和圆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恶的释义为出发点,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恶与善的辩证法:一是从伦理学上关于恶的定义;二是从西方哲学和神学关于恶的讨论,以此证明善恶是彼此依存,甚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种将善恶单一化、绝对化和极端化的看法,无疑是不利于我们对恶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有永恒与短暂之分,弃绝人身幸福,追求伟大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才能使生命超越肉体的消亡而获得永恒。这种生命价值观使托尔斯泰最终确立了为人类社会寻找一条通向幸福之路的伟大理想,也成为他一生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为了这人间天国的建立,托尔斯泰向世人开出了以爱为核心,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抗恶的社会改良方案。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以及思想的局限又让托尔斯泰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中,最终以出走来与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建立在广大农民的痛苦与贫困基础上的世界决裂,继续他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以一生来印证他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终获得了生命的不朽和永恒。  相似文献   

15.
小说《蜗居》展现了令人唏嘘的人间百态,也塑造了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郭海藻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残酷的现实让她挣扎在人性善恶的边缘,强烈的物欲与情欲以及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他完成了全景敞视的"庸俗的恶"之功能。此全景敞视的恶,由教育生产与再生产而来,亦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人性的善恶评价、集体主义的极权统治。能否逃逸出该全景敞视的"监狱",如何逃逸?是个永久的问号也是一个警示。或许对"群"的再思考乃可能之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西游记》中仙、猴、妖之间的三角关系,结合《西游记》作者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其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意蕴,那就是"暂时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邪不胜正"。  相似文献   

18.
梦是人类固有本能,是生命资源。所谓人生,实由“实生活”和“梦生活”两部分构成。这一构成方式,为学和宗教提供了巨大空间,它们都关注着人类的善恶生死,排演着各式各样的悲、喜剧。在宗教“绝情”处,学继续“用情”,二相反相成,拓新着我们的研究视野,使“人生看点”更加丰富、好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哈代的长篇力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艺术和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指出邪恶虚伪的宗教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更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元凶。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邪恶宗教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