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的应用转化,本文以全区总体水平为研究基础,应用实证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系统地分析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应用的现状与问题。结果表明,目前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已显示出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成果的应用领域及范围仍有待扩展。建议今后侧重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外部及成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探索,同时,加强在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集体土地征收后的权属管理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领域的应用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增加农村宅基地财产性收入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供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财产性收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宅基地所有权不明确、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宅基地的处分权难以实现等致使农村宅基地财产性收入增加困难.因此,要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赋予农民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进行确权登记,允许部分农宅入市,积极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3.
整理农村居民点内的空闲土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加区域耕地面积、缓解区域建设用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长治市86个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对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整理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现有的空闲土地面积约5452.49hm2,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为农用地的潜力为1090.73hm2,其中可复垦为耕地的潜力为327.04hm2,复垦潜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丘陵区-平川区-山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未能有效得到保障这一背景,分析了当前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保护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层面提出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宅基地置换工作中若干保护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的工作在不断进行,由于整体数据较多,给数据整合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VLISP语言研发出一套能应用在农房不动产测绘项目中的辅助软件,结果表明辅助软件在农产测绘中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数据整合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希望改善居住条件要求的提升,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不利影响。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治理对策和整治的建议,对加强乡镇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控制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保证土地得以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土地供给和需求是土地市场建立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布局特点的分析,选取四因素(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农村居民点紧凑度、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存在22万hm2供给潜力;通过对2013年自治区土地供应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分析,得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工业化对集体建设用地需求在12万hm2以上。通过总结自治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直接或间接低影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笔者通过对托克托县建设用地历史、现状数量和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增加迅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不大;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偏低,集约利用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影像判读与实地调查法,以2009年为规划基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测算土默特左旗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理论潜力为5 094.29hm2、可实现潜力面积为2 971.29hm2和现实潜力面积为2104.14hm2,可规划出耕地的潜力面积为1896.52hm2,可实现潜力面积占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的30.65%.将全旗划分为4个不同的整治区域,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整治模式与方向.结合土默特左旗实际,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实施对策为科学编制和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规划、完善产权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本研究为旗县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土默特平原地区,测算其潜力及其区域差异特点,可为同类地区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时序安排、整治模式,更好地开展居民点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形式,在学术界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武汉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为例,初步探讨景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点,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搬迁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模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划分土地利用分区对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对土地利用分区划分的影响,土地利用分区应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前提下,提出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自治区土地利用分区构想,将自治区土地利用划分形成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城镇村发展区、工矿建设区和生态安全保护与建设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牧区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内蒙古自治区以切实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为新视角,积极探索农村牧区基层党建新模式,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基层党建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开拓内蒙古农村牧区基层党建模式创新路径是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制度创新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内蒙古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牧区土地制度,保护农牧民利益;实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促进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由速度向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土地登记制度创新,建立以土地为登记基础,土地及其之上的不动产权利登记逐步规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本文采取典型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以土地和草地的登记情况为例,分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草地登记的典型特点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自治区的土地、草地分散登记在法律效力、公开查询、权属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和矛盾。因此,建议在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建设的过程中,强化法律规范、技术标准及完善不动产登记类型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却不平衡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急需缓解并最终消除。基于2011年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从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对这些贫困旗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其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化程度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低;卫生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耕地机械动力投入不足;人均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不足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东霞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9-33,77
内蒙古统战实践是李大钊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实践的重要部分.李大钊选择内蒙古作为进一步探索统战工作的重要实践地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新中华民族主义构想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内蒙古先进分子的积极响应密切相关.探究李大钊关注内蒙古统战工作的缘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李大钊的统战思想和革命构想,对...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力资本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医疗保健水平低、农业技术水平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这是由教育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性和政府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制度因素导致的。对此,笔者提出了调整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政府对农村牧区医疗保健的投资、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开发走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之路是改变传统发展之路的最佳方式,是由现代化规律所决定的,对农业整体上减人增效,改造小农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开发走与城镇化相结合之路,应成为我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20.
农牧民获得养老收入是生产力发展、剩余劳动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较长的时间间隔必然导致前期创造的财富在老年消费时受当时经济社会整体状况的影响,甚至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我区统一的、覆盖全体农牧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尚未形成,面临着正式以及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较慢从根本上羁绊了我区农村牧区基本养老制度的构建和推行。应进一步宣传引导正确的观念意识,破除不适思想,并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实现公平角度构建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