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中发展的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艺术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艺术表现属于动态行为,艺术家将行为与音乐结合,形成富有美感、艺术享受价值的"舞蹈",在表演中,舞蹈行为、演唱行为、表演行为等艺术内容和音乐配合,二者融为一体,组成个性突出的艺术整体。钢琴伴奏是常见的"背景音乐",它在艺术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钢琴伴奏艺术深度解析其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
结合教学实践,分别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强调既要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又要将西方音乐艺术放入其生长的背景与文化环境中来观察。这两种讲授西方音乐史的方法应在教学中被同步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尤为显得重要.长期以来,西方音乐史课教学存在着填鸭式教学与“学会学习”之间、知识点与思维能力培养等矛盾.为很好地解决这些教与学的问题,探讨教师在西方音乐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观念,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共时与历时”的主动思考与理性分析,加强对知识的深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讨论的意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应用实践型高校与传统高校的办学定位的不同导致两者在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音乐学专业中的西方音乐史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鉴于此,对于应用实践型高校西方音乐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和思考:一是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加大音乐的实践性内容。二是西方音乐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三是西方音乐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上应实行期末考卷与现场对音响、音乐事件、音乐现象进行认知和评判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文学虽分别属于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歌曲、交响诗、歌剧等音乐体裁中都活跃着文学因素,这些文学因素不仅丰富了音乐内涵,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而且为音乐欣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提供了依据,成为人们理解与欣赏音乐的先导,并对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鼓吹乐是中国古代众多艺术形式之一 ,贯穿于中国音乐发展史 ,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自从秦汉之际产生 ,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笔者本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方针 ,仅从音乐史的角度、仅从鼓吹乐这一视角 ,对中国传统音乐“华夏正声——鼓吹乐”作番考略 ,以便了解鼓吹乐的起源 ,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乐种 ,为今后音乐创作研究与演奏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外文学视野中开辟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广泛的中外文学联系中耕耘自己的创作园地,这是路遥的作家意识中最具有自觉性、激励性的心理因素。由此,他与我国古典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精神联系。他对古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模式,进行了必要的当代置换;他对新文学一些代表作家的积极师承,使他融入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他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经历了从自慰走向借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师法走向自我的过程。从中外文学的广泛联系中,路遥显示了自己执着的追求:一,在世界性文学联系中寻找自我;二,崇尚文学巨匠,师法其上,追攀大家;三,挚爱并坚持开放的现实主义;四,探求艺术表现技巧,逐渐形成史诗风格。  相似文献   

9.
进入校园的艺术活动常常被描述为艺术或艺术家与孩子之间的相遇。但是,在这种艺术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度是最高的。本项研究讨论了挪威在实施艺术文化进校园项目“文化行囊”过程中教师的具体经验和行为空间。观察和质性访谈显示:一方面,教师对于师生能够在学校里享受专业的艺术文化活动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在教师的陈述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困境、挑战和张力。教师关于此项目的陈述具有非常积极的特征,然而,教师也坦言他们在此项目中缺乏影响力。一种可被感受到的艺术家与学生之间的双方关系使得教师在其间显得有些多余。其后果是,教师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此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艺术家的助手、学生的看护人,抑或艺术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者。本项关于“文化行囊”的研究是历时三年的国家级跨学科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课题受托于挪威文化部。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现代意义的电影是一门文学、图像、音乐相互交融的复合型艺术。由于其形式的直观性与生动性而易于为人所接受;又因为其内容仍持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失趣味。电影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主流形式之一,而必须明晰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文学、图像和音乐三要素彼此之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它们是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交融。当下值得被探讨的正是各要素的本质核心,与要素本身、要素之间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勃拉姆斯是音乐王国里虔诚地为艺术奉献自己一生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伟大是平凡的自然升华。他对音乐的贡献是伟大的,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作品中。他的性格敏感又冲动、腼腆而温柔、坚毅而执着,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领悟出其追求崇高精神的意境,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感动。下面我们来阅历伟人一生对音乐事业不懈追求的过程,体验其钢琴作品中的美和感动。这个阶段的勃拉姆斯具有典型的双重  相似文献   

13.
潘雨譞 《美育学刊》2021,(2):I0006-I0006
艺术从本质上看是人类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方式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而真理则存在于现象和意识的领域中,偏偏两者却互相夹缠,从而引发了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史家去探寻该问题的答案。这个回答无疑是没有尽头的,艺术与真理之间的缠绵纠葛,艺术在文明长河中的沉浮,如一首史诗般曲折动荡,曾经艺术要借助与真理搭上关系,才能够获得存在的合理性,而今时移世易,艺术却成了真理的庇护所。唯有认识到一个时代之艺术的真理性,才能真正欣赏那个时代的艺术。刘旭光的《艺术与真理》一书就展示了美学在过去和当代以什么样的方式切入艺术。  相似文献   

14.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5.
所有艺术类型的美,均力求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以显示艺术家的独特风貌,而一旦风格形成,就将标志着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成熟。体操是最讲究美的体育项目之一,从理论上探讨动作风格问题无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廓清个人经验与文本经验、艺术家自我情感与艺术情感 (人类情感 )之间的界限 ,认为艺术家必须借助自我情感的征兆经过体验与超越升华为艺术情感。体验与超越的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创造的过程 ,牵涉到了创作主客体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中,流行音乐的高等教育仅有十几年的短暂历史,较之其他高等艺术教育,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其中,西方流行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思路和特点,方法和形式,尚有诸多课题值得我们来研究和探索.从西方流行音乐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教材使用、教学的“三化”特点等进行分析,既保留一般史论课的基本教学原则,又充分体现流行音乐史课程的新特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通过心灵对流动音响的审美感受,以中国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则以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宣传和支持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它在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艺术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的本质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形式结构具有双重含义,它使作品不但获得了美的外在形式,而且成为艺术家内在情感观念的承载和传达,与人的心灵同构,因而具有了超越形式的实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美术史上,很长时间以来,艺术的创作并非仅仅是艺术家单凭自己的喜好而决定的,它常常包含着社会特别是统治者的权利与意志。有意思的是,艺术家在各种矛盾的制约中不但没有消沉,相反却因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与生机。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贝尼尼便通过其精妙的构思创作出了杰出的作品《圣德列撒的幻觉》,它奇妙的形式与内容确实打动了很多人。这样迷人的效果正好满足了教会的意愿.即借助艺术的魅力把大众吸引到教堂里。然而在为这样的作品叫好的同时,我们却从中感觉到了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