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约     
《文化遗产》2015,(1):16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稿约     
《文化遗产》2014,(5):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  相似文献   

3.
稿约     
《文化遗产》2014,(4):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  相似文献   

4.
稿约     
《文化遗产》2016,(4):159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传统戏剧、民俗、民间文学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其它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5.
稿约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6.
稿约     
《文化遗产》2014,(2):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二、来稿以10,000字左右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不受此限。  相似文献   

7.
稿约     
《文化遗产》2014,(3):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8.
稿约     
《文化遗产》2014,(1):F0003-F0003
<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相似文献   

9.
编审工作是一份十分神圣的工作,也是一份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的是一个人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因素。从业二十余年,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新时代发展之路。他充分利用辽宁大学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将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融于一体,既具备了业界传媒人的敏锐和前沿,也具备了学界传媒学者的博学和钻研。数十年的编审工作,让这位出版工作者在出版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已在这位学者的身上积淀成厚重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他以多学科、多角度的视角开展学术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和学术水平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就是《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审裴鸿池。作为一名编审,裴鸿池老师有较高的政策和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广博,对哲学社会学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造诣颇深。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裴鸿池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创”的内涵和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编辑工作者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优选”“优化”和“优传”,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中国编辑的优秀传统并在新时代将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12.
刘暄  刘鸣筝  张汇川 《出版广角》2022,(15):74-76+81
为了探究主流媒体微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道的聚焦点,文章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框架理论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报道主题呈多元化,多集中于国家层面和学生群体;中观层面报道以人物视角构建叙事;微观层面报道话语表达多采用清新活泼的网络用语,贴近年轻群体,有利于提升微博用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纪小乐  魏建 《出版广角》2023,(23):1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刊载最新学术成果、参与并引领认知变迁、推动文化思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推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媒体行业形成传播体系的“雁阵格局”,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万頔 《中国出版》2022,(S1):60-62
唐诗世界、元气少年、奇幻冒险……《诗词传奇·唐诗密码》里都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向唐诗世界的桥梁,让小读者可以沉浸其中,跟随少年柳宗元来到如梦似幻的诗境,一起破解唐诗密码。腹有诗书气自华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这项方案的实施弘扬了中华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作用。本文以短视频、直播为例,探究以分享与共创为核心的新型视听媒介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并从“可见”“可感”“可及”“可触”四个层面分析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与媒介逻辑,进而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晓 《中国编辑》2024,(5):75-80
古籍既是传统文化实体,又记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随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像的兴起,影视与古籍两种原本少有交集的文化类型呈现合抱形态。古籍影像编辑既是对“物”的影像描摹,又是对“文”的多重演绎,更是对“人”的时代叙事。新媒体短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以挖掘、演绎与传播等编辑方式,观照了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心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故宫热”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文博类的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每年进博物馆参观的人次超过了十亿……“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一步步成为现实。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承担了我国外宣窗口的重任。用非母语讲好中国文化遗产的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文化遗产记者是个不大的群体,但这里卧虎藏龙,许多记者堪称专家。在媒体行业常年扎根一线的“老”记者越来越少时,坚守在一线的文化遗产报道二十年以上的资深前辈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时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当前社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外来文化吸引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7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成语大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成语大会》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共商语言文化类节目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举措。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  相似文献   

20.
毛红芳 《中国出版》2023,(S1):132-137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古老且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近年来国家高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非遗技艺便属其中之一,同时它也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部分,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在认识、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