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国际“人才战争”及国内“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内高校之间竞相追逐的重要资源。在“急功近利”目标的驱动下,高层次人才引进虽在短期内增加了高校的“GDP”,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等,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触发了高校引进人才(“外才”)与原有人才(“内才”)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两类人才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切实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要解放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精准引才;二是要优化人才生态,加强人才引培的环境建设;三是要树立发展性人才评价理念,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要引育并举,鼓励人才种群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是学校走向更高水平的基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校确立实施了“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引才工程规划”。引进高水平人才 ,构起新的人才建设平台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构成和成功的环境 ,建立信任和重用人才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既是贯彻“人才优先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赶超发展”与“浙中崛起”目标的迫切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资料分析发现,金华市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如政府与企业思想认识不到位,人才需求与现状不相符,重引进轻培育,人才工作的政策力度与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认为金华市可从更新理念、按需引才、引育结合、完善政策和配备这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人才立州”战略是楚雄州顺应形势发展,继“农业富民”、“工业强州”、“引资兴州”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州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理论上深刻把握“人才立州”战略的基本要求和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认真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是地方大学“向上流动”美好愿景中的灵魂人物。为考察地方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实样态,基于社会实践理论,通过对N大学18名管理者、高层次人才及本土人才的访谈,分别选择引才信号的“发出者”“接收者”和“影响者”三组群像进行“画图”,采用“动机溯源-影响因素-态度倾向”为逻辑的追问,以“场域-资本-惯习”为要素线索进行分析,探寻地方大学引才选择如何生成。研究发现,地方大学存在人才引进“秩序失衡”、内外关系“融合缺失”及“资本倾斜”导向异化等问题,其引进应关注制定“规范化”的引才机制,实行“融合化”的培育制度,构建“和谐化”的学术生态,形塑“合理化”的资本分配,在场域内进行力所能及的调适。  相似文献   

6.
李宣海 《上海教育》2009,(13):18-19
拔尖人才短缺、人才梯队和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人才成长和干事业的环境还不理想……面对当前高校碰到的人才问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李宣海在高校人才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态度明确而坚决,为高校加快引才步伐、加大引才力度、创设用才环境注入了“强心剂”。  相似文献   

7.
《神州学人》2010,(10):48-48
据“新华网”消息,近日昆明面向海内外聘任了50名“引才特使”,这些“特使”将担任昆明市的人才政策环境代言人,协助当地有关部门提高引才的成功率,更多更好地引进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8.
归国     
《留学生》2010,(5):4-4
中国力推”千人计划”今年将分批引五百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日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干人计划”)入选专家专题培训班上与学员座谈,勉励他们争做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10,(10):46-47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自2009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围绕国家“千人计划”展开“3551”人才计划,想方设法从海外引才。其中,“太太满意”策略是一项瞩目举措。  相似文献   

10.
面对“双高计划”“创建本科”“提质培优”等任务压力和发展契机,许多高职院校急需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以及人才刚性引进困难的尴尬处境。人才柔性引进于是成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用来支持自身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的重要策略。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柔性引才上各显神通,探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寻找办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引厂入校”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适应新时期下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校企合作,引厂入校,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在办学方式、高技能人才定位、课程建设与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多样化卓越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树立引才引智机制创新的新思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高校是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任,应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但是乡村人才严重不足。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乡村振兴若要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是根本所在。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解决乡村人才问题迫切需要乡村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引育和支持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注入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2,(10):17-18
“千人计划”是国家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品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急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引进更多人才,中国实施了国家“千人计划”。 目前,虽然“干人计划”已完成引才计划,但也仅仅是把人引进来了,这些人才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从正面上看,主要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神州学人》2010,(6):45-47
力推“千人计划”今年将分批引500海归人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透露,2010年将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计划分3批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引进的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去往高校系统的310人,占总人数近1/2。“千人计划”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需求导向建设一流学科是学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双一流”战略实施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模式、人才引育思路、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构建基于需求导向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需要聚焦需求,引领学科建设内涵;服务需求,创新人才引育模式;瞄准需求,改革资源配置机制;立足需求,健全学科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神州学人》2009,(5):47-48
海归就业:技能型受欢迎;辽宁:到海外“引才”最高出500万;吉林:面向海内外重金延聘高层次人才;武汉:“人才特区”面向海外招高端人才;宁波:海外人才10年内将增6倍;  相似文献   

18.
完善"客座"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一些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十分匮乏。以往解决人才急需的办法,通常是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但前者周期较长、远水难解近渴,后者又常因住房、家属、工作条件方面的限制“引而不进”。而聘用“客座”人才既可解决高层次人才的急需,又淡化了人事关系,其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客座”机制,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人才地域分布有两个规律:一是人才地域分布形成机制律即人才地域分布是地理环境与人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人才地域分布发展过程律即人才分布发展在地域空间上通常是集聚成“点”、联“点”成“线”、交叉结“网”、经辐射作用发展成“面”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后疫情时代为培养“不离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通过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调查,得出乡村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缺乏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大规模培养乡村人才,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才短板;借鉴“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新型便捷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