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美学意义上说,可把山水诗分为壮美和柔美两大类。山水诗创作必然会掺入诗人的主观感情意识,这是在欣赏时应该把握和辩证对待的。作为生命个体,诗人对人生和宇宙之间的有限与无限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有着极敏感的觉察和体验。山水诗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山川”、“山水”与水意识被当时的诗人列入了诗歌创作中。将这个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可以找出当时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牛效国 《考试周刊》2012,(37):40-40
王维的诗歌,恬淡幽美,走进王维的诗歌,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辉煌成就与在新诗中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有艺术自身的规律,也有时代、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文章从塑造论角度分析了古今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分离——复归——再背离,从而指出了古今山水诗流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靳新 《现代语文》2007,(11):10-10
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晋宋时期独特的环境,使山水诗从孕育走向成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思想因素是山水诗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关键因素。山水赏会和玄理感悟是山水诗起源的文化思想因素的两个侧面,前者是感性体验,后者为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9.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并非象传统上认为的盘桓山水、崇尚高蹈那么单纯;他的"达人"兼抱济物之性、功成身退的终极人生价值取向,贯穿其一生的"仕"与"隐"的深刻矛盾,寄情方式的一一幻灭,表现了他执着的济世意识,从而构成了其山水诗主题的丰富深刻的内蕴和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徐昌才 《初中生》2007,(1):31-33
在古代山水诗人的笔下,山水诗是一个充满灵性、显露生命的童话世界.山水诗人总是怀抱赤子之心,与自然相亲,与生命同行,用生花妙笔抒写了一曲曲鲜活灵动、生机盎然的天籁之歌.  相似文献   

12.
侯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00-102
古代山水观念主要经历了以山水比德、自然,即道、儒、释三教合一的流变过程,它使主体观照山水的视角、目的及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促进了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演进,从而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13.
比喻和比拟手法的运用,在苏轼的山水诗里已形成创作自觉,由此给诗作带来富于奇想、理致、谐趣和人情味的艺术风貌。同时,这两种手法深层地反映出诗人圆整浑融的山水观。  相似文献   

14.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使山水——这一自然永久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文人置身山水,纵情山水,寄意山水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山水诗篇。魏晋南朝是一个政权交替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无限生机与力量的时代。山水诗正是在这一时期初露锋芒,其中以“大小谢”最富代表性。本文从宏观上追溯了魏晋南朝山水观的形成与发展,从微观上剖析了魏晋南朝山水诗的特点及意义,以探求它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六朝文学研究中,主流文体由赋向诗的转变问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以“山水”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题材与体裁、时代文风变易之关系的辨析,论述了山水题材在六朝时期由赋入诗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赋体对于早期山水诗在结构、用字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辞藻繁缛、结构程式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的界定历来有不少说法,不是概念界定的太宽泛,就是出现令人感到模糊、歧义的问题。针对学界当前对“山水诗”的认定比较一致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另外几个角度把笔者心中的“山水诗”展现出来。从以下三个方面界定:(1)“山水诗”必须以“山水”作为表现的主题,即山水自然景物在诗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2)“山水诗”必须有它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3)“山水诗”要表现出文人特有的孤独——人文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主题类型.游仙诗从屈原的<楚辞>便已发源,而后经历了秦汉的初发期,魏晋的新变期,至唐代蔚为大观,达到鼎盛.在这个过程中,游仙诗所显露的山水情怀,对山水诗的孕育、发展、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山水诗的缘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缘起、发展和成熟于东晋和南朝时期。这与当时门阀腐朽统治下昏暗的社会政治和庄园经济的发展,玄、道、佛等多元文化思潮的兴盛和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士人心态结构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文学内部演化过程看,山水诗在题材和艺术方面上承玄言诗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和变革;谢灵运、谢眺、何逊等人的创作,促进山水诗从开创期日臻走上完美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