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抱朴是《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他是历史铸就的一座苦难的雕像。本文对他患有的“怯病”进行探寻,浅析“怯病”的症状以及患有“怯病”的原因,对隋抱朴的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为求治世良方,隋抱朴沉思苦难,追问罪孽,深入人性深处分析苦难产生根源。为此,他牺牲了个人幸福,呕心沥血,面壁十年,将自己的灵魂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生生煎熬,却收效甚微。同时,过多的形而上思考也使缱丧失行动能力,脱离群众,成为一个可敬又可悲的怪人。  相似文献   

3.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4.
走近张炜     
走近张炜剑非我曾经以为,张炜是一位很难接近的作家。看他厚厚六卷本的自选集,十多幅张炜的照片,方脸,粗眉,英俊又冷峻,总是负重沉思不宜打扰的神情。读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古船》,男主人公隋抱朴也是英俊而冷峻,独自在老磨房里思考,在深夜的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5.
记忆之所以可贵 ,是因为它是失去的东西的一个烙印 ,不是贵在美好 ,而是贵在失去 !失去是不能挽回了 ,于是记忆可贵地留下了。在文学创作中 ,认识到了不可避免的失去之后 ,失去就会成为写作的一种资本 ,为人为物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古船》中的悲哀便是在不断地失去中酿造的。古镇里的隋家老大隋抱朴身有体会地尝试了这样的悲哀。隋家本是古镇的三大家族之一 ,而且是“三大”中最旺的一个。当时 ,他们的粉丝厂连锁店远远近近十多个。后来 ,斗地主 ,隋老先生事先将大大小小的厂子献给了国家 ,家道也弱了 ,隋老先生赶不上“斗地主” ,从骡子…  相似文献   

6.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当代文坛上的一部力作,是作家对过去一段言犹未尽的历史的反思,作品挖掘着人们貌似熟悉其实深埋的真实--人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隋抱朴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外表沉默寡言而内心却偏执疯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这一形象分裂的人格结构,以对其形象做出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存在与虚无的角度,对余华作品中颠覆、暴力、苦难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重新解读。颠覆是证明人存在的条件,也是逃避虚无的途径。暴力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双重作用。苦难是可怕的梦魇但也是存在的盟友,只有不停地经历苦难,人才能够在存在中得以解脱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意蕴层、结构层、思维层三个层面细述了《抱朴予.内篇》的审美特征,认为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内篇》幽奇、严整、精辩的美学风格。文章一并分析了《抱朴子》内外篇美学风格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生存的苦难、心灵的苦难、人性的苦难三个维度论述了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的“苦难书写”,认为《无碑》保持了他一贯的“苦难书写”风格,是对底层打工群体生活境遇最真实的观照。从爱和人道主义情怀两方面分析了《无碑》文本和情感的双重超越,指出超越是王十月《无碑》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意蕴层、结构层、思维层三个层面细述了《抱朴予&#183;内篇》的审美特征,认为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内篇》幽奇、严整、精辩的美学风格。文章一并分析了《抱朴子》内外篇美学风格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苦难问题是人的大问题。由于对待苦难的态度的不同,苦难也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旧有的神义论只从理性出发为上帝的辩护,从而有根本的缺陷。神义论应当从苦难问题出发讨论,这种基于苦难的神义论可以称之为“新神义论”。在新神义论的基础上,苦难的意义才得以揭示,基督神学作为“苦难神学”也有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变格后作文从两个层面上阐述“苦难”的论题。前三段从“面对苦难”的层面阐述;其后从“寻找苦难“的层面阐述——纵向深入论述。但是,第四自然段的首句应改为“能够正确面对苦难者是可敬的,更可敬是那些主动寻找苦难的人”。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路遥作品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大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谈论其作品的社会意义。这里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从路遥的经历和人生态度这一视角.来探讨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阐述了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以及苦难中所凸现的伟大品格,此外对路遥小说苦难主题的独特性表现和价值所在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寻求对苦难的超越,表现苦难生存背后的美与价值,是苦难叙事的魅惑力所在"。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对苦难的关注度,也影响了他对"苦难"诠释的广度和深度。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不仅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各种人生困境的理解,更诠释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的苦难叙事。  相似文献   

17.
《冬天里的花》是温若谷的诗集。在诗集中、既可以看到作者直面苦难、拥抱苦难的人格精神,又展露了作者追寻精神家园、呼唤人间真情的浪漫情怀,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宁静的生命、澄明的心境,从承验苦难到追求浪漫再到走向宁静,构成了温若谷生命人格实践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隋Yang帝扬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Yang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Yang帝始终自恃国家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 ,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 ,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 ,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 ,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 ,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 ,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博楚简(三)中《彭祖》篇,主要记述了彭祖与耆老关于“为人”之道的谈论,明显地具有道家抱朴守素、知足不争的思想。故此,《彭祖》应是一篇黄老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