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某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前,提出了这样三个观课话题:(1)策略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2)问题的解决体现着策略的价值;(3)如何运用策略、用好策略?这三个话题反映了这位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此,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执教过一堂自读课文的公开课,课题为<巴黎的桥>.听课的老师一致评价:课例设计新颖,指导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清晰、科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节课运用的即是"三读六步阅读法".具体地说就是:(一)自读感知:(1)朗读,感知大意;(2)默读,学习字词;(二)导读领悟:(3)粗读,把握思路;(4)研读,领悟要点;(三)精读演练:(5)品读,探求精微;(6)复读,陶冶情操.现就这堂自读实验课谈一谈"三读六步阅凑法"的实施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艳玲  吕影 《黑河教育》2014,(11):74-74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应用题。教学难点能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导自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2.能正确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杭州市学军中学的校园学术节中,笔者需要开设了一节示范探究课,内容是排列组合的章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这么几个问题:(1)设计的问题背景简单典型,学生容易拾阶而上;(2)通过这节课能把排列组合的典型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梳理和复习;(3)能体现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4)能有效的吻合笔者授课的实验班的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看,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预习单、导学单、习题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关键能力的3点做法:(1)精编预习单,提升阅读能力,做到微观过程动态、陌生步骤序列化、熟悉内容类别化;(2)精编导学单,提升思考能力,在新授课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精编习题单提高表达能力,能用准确的语言和图形阐述自己对生物学疑难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一、设计说明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正切函数的概念,会用正切概念计算或解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探究、思考等过程理解正切概念并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2.重难点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一、基本情况1. 教学对象本设计是以"送教活动"为背景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授课对象是生源薄弱校.而笔者所在学校是省级重点校,生源质量很好,因此怎样"靠船下篙",让学生深度理解本课难点,以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本节课重点应突破的问题.2.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2) 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理解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3)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经历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中课程标准在全省已经全面实施,在使用课标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感受到课标教科书的五大特点:(1)提供学习的素材富有现实性,有趣性.挑战性;(2)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3)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5)教科书编写采用混编方式,课标教科书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发现"这一新理念.然金无足赤,课标教科书也存在一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驱动,激活学生思维;(2)深入探索,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3)意义构建,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4)灵活迁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牟中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33+135-133,135
在分析《地震地层学》课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点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6个方面:(1)关联基础学科、精讲专业理论;(2)课堂练习为主、课后作业为辅;(3)多媒体图文并茂、版书讲授提纲;(4)课前复习、课后总结;(5)讲授大纲基本内容,补充学科新进展;(6)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结合"图形的相似"单元复习课(第一课时)的课堂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巩固拓展,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一、出示目标(1)通过建立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结构图,梳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2)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解决问题;(3)系统总结常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交流展示师:课前,请大家各自整理了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现在谁来展示一下?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历史课中进行“程序教学,自学为主,广泛讨论,重点讲授,评议总结”的试验,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自学先行;(2)扩展阅读;(3)广泛讨论;(4)重点讲授;(5)评议总结。这种试验,可以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开设《毛泽东选集》课是政史系的教改实践之一.本文回顾了该课开设五年来的基本情况,总结和概括了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1)系统讲解与原著介绍相结合;(2)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3)原理介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下一步搞好教学的设想:A.增加内容;B.教书和育人相结合;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依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内容. 2.合理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考虑每一位学生;(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5)要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前些天,笔者观摩了一节数学课,课的内容是“排列(第一课时)”.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备课,虽然授课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好,但很配合,所以总的来讲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我对课中的一个小问题却总感到有些不自然.大概过程如下.老师在推导完排列数公式后,给出了两道例题:例1 计算:(1)A_(16)~3;(2)A_6~6;(3)(A_(20)~4)/(A_(20)~6).例2 已知 A_n~m=17×16×…×6×5,求 m、n的值.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一堂研究性学习课要经历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2)提出解决方法,(3)解答实际问题,(4)总结评价研究过程,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是数学知识建构的高阶表征。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往往缺乏耐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耐心找出有效信息,往往急于寻求帮助或直接放弃。就大部分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挖掘出了一系列学生耐心解决问题能力缺失的原因。同时给出了教师视角下的可操作性解决策略,主要包括:(1)从数学教学者的角度出发,"帮忙"适可而止;(2)在课堂中尽可能制造更多的数学对话;(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4)巧用信息技术工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5)用公平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直觉。  相似文献   

18.
创设情境引入数学学习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课堂情境创设存在着4个主要问题:(1)不问价值,牵强附会;(2)远离学生,自我欣赏;(3)零碎堆砌,不成系统;(4)只求引课,不求引思.引课的情境创设和引思的活动线索设计的根本区别是:(1)引课是教师教的需要,而引思是学生学的需要;(2)引课把情境设计当作开课的敲门砖,是零散堆砌的,而引思的线索设计则贯穿课堂,具有整体性;(3)引课的情境设计往往追求数学的现实背景,而引思的线索设计则以引发学生自然合理的数学思考为原则.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线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是:线索效应原则;注意选择原则;激发动机原则;模型理解与建构原则;启发探索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六方面抓起:(1)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2)情境中放手自主探索;(3)鼓励学生多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4)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鼓励学生创新;(5)优化练习,提高创新能力;(6)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爱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工具,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在上一章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从本节课开始研究用方程描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方程建模的思想,感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