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基层、深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实现社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项目化、社会化、基地化、课程化4个方面切实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又细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涵盖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由此构成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综合素养。一、核心素养对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影响(一)核心素养影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目标确立活动型学科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其目标确立仍然基于课程标准,以社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课程论,是一门国家综合性课程,它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手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维地发展能力。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4.
<正>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学科领域,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将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创意偶戏课程就是将两者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一、偶戏艺术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在校本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需从课程建设、平台搭建和学习方式三个角度入手,全面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校本化实践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6.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7.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尹向前 《上海教育》2015,(10):79-80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全部的校园生活。课程所表现的学习活动不应该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复合型的、综合性的、多样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恰恰关注学生在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的亲身体验和精神感悟,因此社会实践课程化成为学校改革的聚焦点。学校以201 3年上海德尚重点课题“初中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校本探究”为载体,拓展、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初中生  相似文献   

10.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作为文化发展和传播主体的大学生,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其有效途径主要有校园精神培育、人文教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具体做法有:  相似文献   

12.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经验性的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学生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名片,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氛围,也是一所学校教师和学生特有的精神气质。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探讨"学校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的观点屡见不鲜,但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或是以综合实践活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是适应社会需要、完成培养目标、凝聚学校办学理念的社会意识形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文化渗透不足、课堂文化错位、学生主体参与地位弱化、职业德商情商淡化、校企文化融通的表面化、简单化、单向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文化载体即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社会实践、制度载体、物质载体、校企合作载体、校长教师载体等七个方面全方位构建。  相似文献   

16.
陈锦秀 《广西教育》2013,(10):65-6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资源优势。一、以校园资源为基础,产生实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  相似文献   

17.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创  刘红英 《教书育人》2006,(10):41-42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l陛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国良 《海南教育》2014,(22):76-77
近年来,我校课程改革坚持务实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开发和利用太湖文化课程资源,努力构建了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不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扎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位实施理念,突出课程建设的核心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从思想上真正做到“四个克服,三个注重”:一是克服校本课程的附庸化,要凸显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魏雪萍 《学苑教育》2023,(10):64-6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将当前阶段的知识学习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常识、技能作为实践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校本化原则。本文基于该课程的校本化原则,对设计和优化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语文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