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杰 《成才之路》2013,(30):F0002-F0002
组织形象是一个企业、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威信的心理表征。增强形象战略观念,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对于社会组织巩固、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人士认为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势,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两权分离便于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转变公众传统投资观念,解决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障碍。股份制是企业形态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3.
晚清人士认为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势,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两权分离便于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转变公众传统投资观念,解决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障碍,股份制是企业形态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4.
晚清人士认为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势 ,诸如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 ,两权分离便于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 ,转变公众传统投资观念等等。解决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障碍 ,股份制是企业形态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5.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政府与媒体的职能,直接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者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恩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捐赠者的精神满足程度,即影响慈善品的效周,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公众信任慈善组织,能够放心地把钱物交给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6.
CIS即企业识别系统,它将企业的理念与化传达给公众,使其产生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运作环境。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论界对企业在公众中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作了许多探讨,笔认为,高等学校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需要,也应重视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治理要求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本文将社会治理理论运用于社会组织的筹资中,试图通过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及社会组织自身这五方面的共同合作、协调来缓解社会组织在筹资方面的困境,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段瑞婕 《考试周刊》2013,(20):140-14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高校的建立势在必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使高校的组织结构更趋向于合理化,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为了使学习型组织的作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高校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可采用以下策略:更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构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并创新学校组织文化。总之,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然要向社会展示其形象,良好的学校形象是无形的财富。良好的学校形象不仅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增强教育能量。学校文化塑造着学校形象,学校形象所反映的学校文化观念、规范等内容也同时会对公众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这种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学校文化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提供福利、成为社会共同责任体是当代社会服务供给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社会服务输送的主流方式。湖州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组织规模小、绝对数量少、资金规模不大,资源获取机会不均等、组织类型发展不平衡、组织内部治理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政府职能未实现真正转变、政府观念相对滞后、制度设计欠缺、社会环境不足等密切相关。要提升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就要在转变政府观念、分类引导发展、出台鼓励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内部治理以及培育公民文化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蔡笑岳  于龙 《教育研究》2007,28(4):56-60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的主要城市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众的教育观念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教师、家长教育观念与当前教育观念的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各子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应考虑进行社会心理和教育行政方面的双向调适。  相似文献   

12.
在公众参与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逐渐形成疏离——合作、整合——依附、整合——合作三种紧密关系。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愿为实现某种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社会民间组织,在目前立法工作滞后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情况下,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以完善的监督体系促进公众参与的法治功能。  相似文献   

13.
1 填空题 (1)公共关系定义所表述的内容实质上就是_协调关系、_谋求发展。 (2)公众导向规律要求组织或企业无论做任何事,都必须以_作为出发点,以满足_作为归宿点。 (3)愚弄公众观念的出发点是_;单向灌输观念的出发点是_;而公众导向观念的出发点则是_的利益。 (4)1984年,_首开中国国营企业之先河,率先成立了公共关系部。 (5)开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原则是_、不卑不亢、_和本国的利益。 (6)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采集信息的主要内容有:_;_;国际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能使社会组织在竞争中焕发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现代公共关系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运作方面 ,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 ,对此进行探讨与运用已经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一、现代公众需求的审美化趋势公众是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公共关系必须以服务于公众为前提 ,以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最高原则。社会组织面临的公众是有着多种利益需求 ,并且在不断变化着的人群 ,所以社会组织必须了解公众的需要 ,把公众的需要放在首位。日本学者松下公人曾指出 :“不善于迎合顾客心理的企业无论其产品质量如何…  相似文献   

15.
走向“柔性化”的大学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呼唤大学的“组织创新”并推动着大学的“组织创新”。大学组织正日益走向灵活适应变革、在多端中保持平衡而主动寻求发展的“柔性化”形态。大学组织的“柔性化”既是时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组织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大学不仅应成为“柔性化‘组织,而且应向社会输送“柔性化”的观念和人才。从当前大学组织改革的中的一些趋势,可以对“柔性化”的大学组织略窥端倪。  相似文献   

16.
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可以归结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市场营销学由于其研究企业如何更有效地供给顾客所需求产品或服务的内在特质而逐渐发展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中心。由于顾客需求存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顾客本身的内涵也存在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由此带动市场营销学的基本观念或哲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企业组织理论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首先从顾客需求的视角阐释了市场营销学基本观念或哲学的发展变化,然后基于市场营销学视角分析了企业组织理论与结构的演变历程。最后指出,伴随着企业市场营销观念或哲学由纯粹立足于企业狭隘利益的经营观念或哲学,经企业利益为主狭义顾客利益为辅的营销观念或哲学,再向以广义顾客利益为核心的营销观念或哲学的转变,企业组织理论与结构呈现出由高度集权向高度分权演变之态势;与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大规模定制营销、直接营销和网上营销等以广义顾客利益为核心的营销观念或哲学相适应的动态网络型组织或全球型组织是企业组织理论及其结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理论探索,必须创新现有的政策治理机制,使教育改革与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共同参与的公共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恰好就是社会力量从政策层面参与教育治理的典范机构,其自身作为社会组织参与政策治理以及为动员公众参与政策治理所做的努力,可以为国家及理论界思考如何建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政策治理机制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凌明 《当代电大》2003,(12):45-46
1 填空题1)公共关系定义所表述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协调关系、、谋求发展。2 )愚弄公众观念的出发点是 ;单项灌输观念的出发点是 ;而公众导向观念的出发点则是的利益。3) 1984年 ,首开中国国营企业之先河 ,率先成立了公共关系部。4 )公关咨询公司的日常工作内容有 :;策划与实施 ;和专业培训。5 )是关系到组织成败、存亡的公众。而是指与组织利益相关 ,但只能间接影响组织存亡的公众。6 )知名度表示社会公众对组织的程度 ,信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组织的程度 ,而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组织的。7)市场营销活动和公共关系活动区别在于市场营销具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将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行民主决策。社会组织应抢抓机遇,实现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政府和社会力量携起手来,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共同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情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变迁来提升公众的社会安全感,使公众社会安全感成为政策评估的重要指标,以发挥其社会建构功能,是公共政策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分析X市环境整治政策发现,公众社会安全感对于政策变迁的正向功能,会受到社会安全感的影响广度及深度、政策主体的偏好能力、公众政策参与空间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公权力主体必须从观念上转变对公众社会安全感的影响认知,完善公众参与路径,使公众社会安全感变化水平成为衡量公共政策制定科学性和执行有效性的关键变量,从而增强公众的社会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