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  相似文献   

2.
美,谁没有看到美,感受过美呢?!当你平明初起,仰望一轮红日冉冉东升的时候;当你注视着孩子如花似玉的小脸,抱起亲吻的时候;当你来到音乐厅,沉浸在美妙动人的乐曲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乐趣。确实,美是千姿百态,无处不在的。美存在于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存在于沸腾变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五光十色的艺术宝库中。“美是生活”,当你打开生活大门的时候,种种美的事物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在你心中唤起希望和激情,洋溢起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美学上就叫做美感。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更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叫布白艺术,例如中国画,追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透露出一种朦胧美。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美?美在留给欣赏者想像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审美空间!欣赏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情感、美学追求等全部融注进去。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一点留白,任其自由想像、发挥,学生就会像放飞的小鸟一般快乐,如翱翔的雄鹰那般自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规定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注…  相似文献   

4.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提升教学话语美感是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话语美感是教师在言说中调动学生情感和意识,使学生对话语方式和内容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具有创造性、规律性、愉悦性等特征。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形态、话语语境四个方面塑造“话语美感”,使教学话语富有力量之美、情感之美、丰富之美、虚实结合之美。  相似文献   

6.
张丽花 《语文天地》2013,(18):61-62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核心是灵魂、情感、品德的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称,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凡是美的事物,一般都能感染人,愉悦人。我们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产生某种激动的情感,并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也就是说,美育以美育人,实为以情感人,是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朦胧美     
朦胧美,大体是一种隐约飘渺、寓意难定的美,也叫模糊美。朦胧美是一种美的类型。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或淡云笼月,月色迷蒙;或雾罩黄山,雨湿桂林;或洞庭湖上渺茫的帆影,松花江畔雪中的树挂,乃至轻纱飘拂的舞女,无不笼罩着朦胧美的迷人光晕。关于诗歌的膝胧美,可从两个方面来领会。一、境界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从逻辑的角度看,是模糊的,也是唐突的。假如在“绿”的位置上换个“到”字,就变得明晰且合理了,但诗味却因此逊色。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追求的一个极地。而意境的美学价值则通常取决于“情与景浑”的艺术概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综合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有一种朦胧美,教师应刻意去创造这种艺术,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品赏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是有生命的,欣赏文章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快乐。课文中处处皆有美。如《醉翁亭记》中的"林壑尤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般的美,《春》中的色彩、图画之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为考试分数而学,老师也是为考试而教,我们都忽视了语文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快乐。同学们对语文认识不够,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11.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作好美读示范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借助精妙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情境;感悟情感,表达情感。一、精心导入,形成“美读”的情感基调每篇课文都有其情感基调,或明快,或深沉;或欢畅,或悲哀;或活泼,或凝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情感基调,这是…  相似文献   

1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品之一。其从语言到结构,从节奏到意境,从情感到思想,处处散发着“五四”朦胧诗与现代诗统合之下的朦胧美,即由心而生的意境之美,有感而发的音乐之美,打破传统的创新之美。  相似文献   

13.
试论竞技体育与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体育美学教育来论述竞技体育中“美”与“丑”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竞技体育美的鉴赏能力,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快乐教学:发展健康心理的理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教学“乐”在形式上指欢乐、愉悦的心情,而在实质上则是指精神上的专注、投入与创造,是一种身心和谐舒展的美的境界。具体来说,快乐教学首先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它使师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因  相似文献   

15.
干菊花     
格式塔美理论认为,审美愉悦是由于作家输入而储存在作品中的情感力的形势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审美愉悦在阅读中即表现为阅读愉悦。阅读愉悦的基本形式是情感体验。只有当阅读的主体“披文人情”,敞开情怀,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体转移到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才能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得到阅读的愉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张驰 《今日教育》2006,(2):45-46
“言为心生,乐由情起”,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便是音乐的“灵魂”,幼儿概莫例外。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自己的情感之手去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激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任务。而“感受和表现”,是音乐教育的宗旨,音乐教育最终应放在“情趣”二字上,即“激情诱趣”。  相似文献   

17.
学习古诗词,通过讲解说明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义,是一种理性上的认识;而通过吟诵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感化。正如叶嘉莹所说,吟诵是借着声音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用这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让小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旋律、格律之美,既轻松愉悦,又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8.
李延 《唐山学院学报》2008,21(5):I0001-I0004
贾永林喜欢画马,他笔下的马均是无缰辔的野马,或奔腾跳跃,或栖止长鸣。画家巧妙地把握马的造型之美,又“以形写神”。他更喜欢画奔马,他笔下的奔马,是按他的性情去简化、升华。满纸恣肆的墨彩,似风似云、似雾似气,画家的心态思绪随之如倾如诉,似歌似泣地散发流淌出来。在笔法上勾、点、泼、破一气呵成,给人以速度感和生命感,仿佛要;中出画面,飞向寰宇。而静止的马却蕴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内在之美,笔墨间既呈现了画家炽热的情感、浓郁的迷离,亦具哲学与玄学的观念意象,  相似文献   

19.
张庆庆 《甘肃教育》2013,(22):90-90
音乐教学是一种“美”的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创造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趣味性.让音乐教学与快乐同行。  相似文献   

20.
从儿童心理学及广义的儿童文学视角来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具有童稚之美。其“自然”母题蕴藉悠远;语言表达契合婴幼儿“执拗敏感期”的行为模式;意境呈现朦胧美,贴近人类“婴儿期失忆”的身心特点与“模糊”的交际策略;句式满足少年“愉悦”的阅读动能;内容彰显时代对儿童读物所要求的“文化”品质。把握上述风格属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作家的思想魅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唤醒学生的率真情感,达到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